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現在回顧兩年前思考未來出路的文章,覺得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是太有道理了。再多規劃,聽再多情報,若沒有親身體驗,只會對紛亂的情報感到困惑。

現在回頭比對當時搜集的情報和現在知道的情報,發現有許多出入,甚至連對自己的認知都有誤。一開始我不知道自己喜歡做研究還是做產品。結果經過四個月全心投入研究後,覺得做研究滿有趣的,和正在業界的學長聊天,覺得自己似乎沒那麼適合當工程師。結果去一家公司實習四個月後,又覺得自己比較喜歡做產品。現在做了半年半研究半產品的工作,又覺得好像都很有趣。到頭來是看目標是否明確有意義、組織是否能給我彈性的空間發展,以及不需要為了衝積效而做無意義的事。那麼,不論是研究還是產品,都能從中找到樂趣。若用負面例子來看,寫不踏實的學術報告,和做難用的產品,都一樣乏味。

需求不明確,情報又不見得正確,怎麼能做出有效的決定?

所以,若碩士畢業生沒有先到業界實習過,不清楚自己的喜好,聽再多情報也難以判斷。另外,若不是和公司內的人直接一對一聊,情報價值也難以判斷。和一家公司內的一個人聊,也只能了解該組詳細情況和公司概況,容易以偏概全。就像好學校有壞實驗室,壞學校會有好實驗室一樣,和自身最相近的案例才有幫助。

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像是高中生選大學,若自身沒有針對有興趣的科系先嘗試一下,和他說明學校科系的特色,也難以定奪。若用系統來解釋,沒有寫過系統程式直接讀作業系統的書,只會覺得抽象得令人不知所云。寫一堆系統程式不看書消化整理知識,需求稍微變更,又不知該如何有效處理。

學技術時我明白孔子這兩句話的意思,但在人生方向的課題裡,我卻到現在才明白:原來我沒搞懂。話說回來,接觸新領域時,總會想省時間偷吃步,不做基礎練習,看來在技術方面,我也沒明白這兩句話的重要性。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學程式語言的樂趣

國三時為了做北市數學科展,實習老師教我使用 Microsoft Word,這是我首次體會到電腦在遊戲之外的樂趣。為了學會怎麼灌 Windows,高一時參加了社團,結果社團學長 Scott 說:「灌 Windows 太簡單了,你來學 C 吧。不過我們這裡只有 Red Hat Linux,就邊學 C 邊學 Linux 吧。」傻傻的我,以為 Linux 裡只有 Vi,就四處翻 Linux 入門書,看完各本書裡 Vi 部份,還寫了篇 Vi 的教學。日漸熟悉 Vi、bash 指令後,覺得玩系統、寫程式真有趣。於是上課無聊就偷看電腦書,下課耍自閉繼續看書,中午放學都跑去社團混,就這樣渡過我的高一。不知不覺,我打下日後學習能力最重要的基礎。

高一一時想不開,同時學 C 和 Perl,用 Perl 寫東西頗有趣的,特別是費盡心思把程式擠到一行作完一件煩人的小工作時,有說不出來的成就感。可是我基礎太弱,無法明白兩者更深層的差異,只能當作兩個不同工具看。兩者同時學的下場,學一陣子仍不熟兩邊的語法。於是我先專心學 C,之後 Perl 也忘光了。那段日子最大的收獲是,不要一次同時學兩個語言。另外,多虧 Scott 心理不正常,用 K&R 的《C 程式語言》當入門書,我直接學會標準語法,和 C 的典型寫法。這個習慣一直伴隨我到現在,每學一個新語言時,我傾向直接找能教我典型寫法的書,省去先花時間學一堆語法,再去蕪存菁地寫出典型風格。

寫了三年的 C,大一接觸到 Java 後,覺得 OOP 很有趣,這麼簡單又優雅地,讓我能同時使用兩個 Stack!雖然一開始寫著滿滿的 C-like Java,程式裡都是 static method,看了些 OOP 的書,開始轉型寫著自以為是 OOP 的怪東西。時至今日,我仍然不明白要怎麼寫出真正的 OOP。至少我發現自己寫得不是 OOP,和大學時相比,算是進步不少。

有些課要求用 C++,我就會用 Java 學到的 OOP 觀念和 C 的經驗來寫。每次要寫 C++ 就重翻一下 C++ 快速入門的書,寫完後又忘光一切。大三做專題時,我和朋友們打算參加一個國外的比賽,由於主要贊助商是 Microsoft,我們決定用 .NET Framework 開發。就這樣,我有個好機會寫 C#。亂翻一些 ASP.NET 的書把殼刻一刻後,我找了《C# Essentials》來看。這本書如其名,薄又都是重點,很快地明白 C# 的特色,讓我覺得 C# 挺漂亮的。不過寫完專題後沒繼續寫 C#,現在什麼也不記得了。而且,當時我的底不夠深,仍無法感受到各語言的特色。

除 C++、C# 兩個插曲外,大學時主要用 Java 和 PHP。用途很簡單,接網站案子用 PHP,其它用 Java。我練習 PHP 的方式是不斷改寫自己的網站,還有接些小案子,可是我覺得 PHP 實在不怎麼美,沒動力學好它,能用就好。

大學中途有試著寫了一點 Python、Scheme,可惜無法持續。一直到碩一一時興起,一方面是厭煩了用 PHP 寫重覆的東西,另一方面想試看看當紅的 Ruby on Rails,就邊查邊寫完成一個小案子。寫得過程裡,覺得 Ruby 很奇妙,於是在寒假花了一週讀完《Programming Ruby》第一部份,這才正式開始我學的第三個語言。

自那之後,我只有寫 Ruby,Java、PHP和其它語言碰也沒碰,這樣直到碩士畢業。沒錯,我的碩士論文也是用 Ruby 寫的,這才深深體會到 Ruby 有多慢有多肥,幸好實驗室的機器很壯,不然我得改用 Java 完成碩論。這段期間,把一個論文裡用到的程式零零總總地加起來,大概有兩千多行,也驚覺 Ruby 幫我省了不少寫程式的時間,相信用 Java 的話,我無法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寫完自己的演算法、數個比較對象的演算法、前置處理、評估分數等程式。不過卻辛苦交接的學妹,這樣瘋狂用一個不熟語言趕出來的程式碼,原以為不會繼續用的說。

用 Ruby 讓我有了第二次衝擊,就像當年從 C 到 Java 發現可以同時有兩個 Stack 那般驚奇,沒想到 iterator、code block 這麼好用,腦裡想什麼,手就可以直接敲出來,不用寫一寫還要把游標移來移去。而且,Ruby 可以寫出很短又好讀的程式,我從來沒想過程式可以寫到這麼精簡,而寫到這麼精簡後,又更容易理解。

碩士畢業去一家公司實習時,該公司不用 Ruby,我藉機來試看看 Python。於是,對照先前一年多寫 Ruby 的經驗,我明白很多事。有時選擇某個語言,沒有什麼明確的理性依據,單純是個人偏好。高中時我一直想知道 Python 和 Perl 的差異,到底學那個比較划算,如今又多了一個 Ruby 列入抗爭。現在來看,即使我可以找到三者在語言設計、執行速度、社群、函式庫、上手度等各方面的比較,到頭來,選擇何者反而像是信仰。

附帶一提,若要推廣一個程式語言,良好的互動直譯器、快速隨手查的文件、精簡易讀的入門書,三者缺一不可。 Ruby 大概就互動直譯器弱了一些,而 Python 三者都完美無缺,非常容易上手。至於 Java,即使到現在,我仍不知道要推薦別人看什麼書入門。最後附上我對各語言入門方式的看法,入門書書單是針對已學過一種語言的人:

語言 互動式直譯器 隨手查的文件 入門書
C man page 《C 程式語言》
Ruby 設定後的 irb ri 《Programming Ruby》
Python ipython ipython 《Python Essential Reference》
Java CHM格式的 Java doc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