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自信和積極

剛才看到李開復寫的文章:《給中國學生的信:做個積極主動的你》,有些啟示。

先談「自信」,高中時我寫下這樣的疑問:

人為什麼會有自信心呢? 是出於本能嗎?
還是別人給他的? 是因為有了別人的表示,
所以才會有自信心? 還是因為天生如此?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很失敗,
沒優點? 是真得嗎? 還是因為他缺乏自信心?
又有自信心是來自於有能力嗎? 一個平凡過日子的人
也可以擁有自信心啊

我覺得自信心或許也可以由”看到別人沒有自信”
而導至自己產生了微妙的自信, 看到別人的失敗,
覺得自己成功. 也或許是因為自己有份優於別人的能力.
是種比較後得到的感覺

當時正在轉型的階段,經過後來六年多的嘗試,我漸漸建立出自信,有些誤打誤撞。記得李開復寫過一些文章,提及自信是需要培養的,藉由自己的經驗,我印證了這點,並了解往後自己仍有培養不同方向自信的可能性。這裡必須補充的是,當時的體悟不夠完善,真正的自信應該來自於本身,從比較而來的自信,終究會由比較而失去。唯有達到超越自己,才能自強不息啊!對此觀點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電影《霍元甲》。

不只自信如此,認識會長、skylight這類人,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積極的程度。常會發現「原來也可以這麼做哦?」,接著反問自己:「我為什麼不這麼做?」,而在和家人或朋友聊天時,在他們身上看到我過去的疑惑,從而明白我的確有在前進。對於那些未能踏出的朋友,也只能簡單地分享觀念,待他們自己踏出來。

這裡引用李開復該篇文章裡的一些反面例子,深有同感:

他們總是抱怨:「我沒時間。」——這表明:又是外力控制了我,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
他們還喜歡說:「我不得不如此。」——這其實意味著:迫於環境或他人的壓力,我只好選擇服從。
他們在自我表白的時候說:「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其實是在宣稱:我已經無法改進或提高自己了。

對於沒時間的觀點,李開復給了一段說明:

遇到困難時,不要找藉口,應該多想一想,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案?能不能將問題分解開來,一步一步地加以解決?或者,是否需要先提高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然後再回頭來處理這個難題?不要因為逃避而說自己沒有選擇或沒有時間——沒有人缺少時間,只不過,每個人分配時間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在挑合作伙伴時,不像以前那樣極力看重個人能力,而轉為看重態度,或著更明確的說,是積極的程度。

然而,在沒有明確目標時,人很難有熱血地衝衝衝,像我自己,時常覺得我憧憬的生活,是悠閒自在,到不用成就一番大事業,只是偶而又不甘於平凡,想做點什麼。李開復是這麼回答的:

美國人很喜歡嘗試不同的工作,他們一生中平均要換四次工作。在長期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 下,更多的中國人不願意換工作,而更傾向于終生做一件事。其實,換工作崗位的意義在於,你一開始作的決定並不一定是你的終生決定,你仍然有機會去嘗試更多 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所以,不要因為暫時不瞭解自己的長處而猶疑不決。大家要珍惜每一次嘗試,因為機遇往往不可複製。要隨時作好準備,以免機遇到來時錯失良機,同時也應學會從每一個失去的機遇中吸取教訓。此外,只有敢於挑戰自我,你才能充分地開發自身的潛力。

這和Paul Graham的格言一樣,有兩條路可選時,走難的那條。當選擇差不多時,有時這意外地受用。

ps

李開復果然是大道理天王啊!之前略讀「最做好的自己」時,就覺得那是本佳言錄大全,偶而讀很有感受,但讀太多時會感到很空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