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讀iWoz初感:父母的教育

Blog的好處就是,即使你不是偉人,仍可以寫篇落落長的回顧感謝文。

「 如何選擇科系與工作」文中提到找工作的三個指標:

「我喜歡做什麼?」、「我擅長做什麼?」、「我覺得做什麼最有意義?」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卡內基訓練的黑幼龍先生提出的。他說: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
就看是否常常做他最喜歡、最擅長,和最重要的事,
如果他都能做到,就表示他符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

我不知道我熱愛什麼,於是,我拿起iWoz,先看看熱愛當工程師的人是怎麼看的。Woz在書的前幾頁提到,他今日的成長,來自於父親從小帶他的方式,讓他接觸到工程師的樂趣,激起改變世界、改善生活方式的想法。我想到自己的成長背景,忽然明白為什麼成功人士都會感謝小時候的環境,即使有時看起來關聯性不高。以前我看到費曼感謝父親給他的教育,我感到納悶,這樣的教育也許不多,但不是誰都能拿諾貝爾獎,為何他將父親的教育當做首功?現在我似乎懂了一些。

我對小學以前的記憶很模糊,國二以後的記憶卻很鮮明。國二那年,爸媽為了鼓勵我讀書,說考個班上第一名,就送我一台Sega Saturn!為了能在家練KOF系列,去電動場才不會被電,那次考試有比較努力一些,因綠巧合剛好塞中第一名,而我父母也確實實現他們的承諾(結果這個承諾造成我日後近視的主因,一個暑假從1.0/1.0掉到0.6/0.3,還自以為遊戲字太小)。在那之後成績漸漸穩了下來,父母的管理也愈來愈鬆,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甚至能說我要去電動場玩,會晚點回來。或是當父母外出,剛好可以載我回家時,我可以在漫畫店慢慢地邊看漫畫邊等。

當然,高中社團的轉機,造就我讀大學時的優勢,則是另一個故事了。不管怎麼說,沒有高中時對我的完全信任,讓我能每天在社團待到晚上八點回家,九點十點到家後再開始讀書,也不會有高中練功的機會。於是,持續的良好表現,和持續的管理鬆綁,持續的向父母聊我最近做了什麼、去那裡玩,到後來父母唯一在乎的事,只剩我的健康狀態,其它事情,都隨我發展。也許是這樣的成長背景,造就我現在的樣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