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konya問我,這一個月半來想法轉變的原因,說實在的,這還挺難回答的。
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我走過的路,常常如此,在記下過去的想法後,這個軌跡更是明顯。我愈來愈明白,為什麼成功人士都說些像屁話般的大道理,像是「態度決定高度」、「你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惜我無法清楚地描述出這個轉變,硬要說明,也只是用更長的篇幅說屁話。但和我聊天的人,我可以依他們所處的位置,給相對應的回答。如果對方看到的還是山,我必須說明其實那不是山;而當對方明白那不是山時,我卻要更直接地點出,其實那是山。
舉個例子,《通往成功的方法》裡提到,當不知如何是好時,選困難的路。當對方接受這個想法,並落實時,必須改告訴對方,如果你努力錯了方向,再怎麼跑也到不了終點。用商管的角度思考會更直覺,我們要為客戶創造價值,產品做得再好、價格再便宜,客戶不想用,還是白費力氣。比方說現在大家普遍使用19″ LCD電腦螢幕,若製程有所突破,38″ LCD電腦螢幕的價格和19″的差不多,38″的會大賣嗎?其實不見得,考量到使用電腦的習慣和一般住家的大小,38″ LCD適合當電視,卻不適合當電腦螢幕。那麼38″ LCD沒有價值嗎?也不見得,要看針對什麼樣的客戶(市場區隔),年輕人只用一台電腦沒有家用DVD播放器或電視,平時工作用NB,多一個38″ LCD,可以做為娛樂用。
重點是,要先確立客戶需求,再行研發;先確立自己的目標,再開始努力。那麼,為何一開始要說選困難的路?因為那總比不努力來得好。我也很喜歡這句話:
沒有前提,沒有答案。
在「看山」的議題上,有類似的意境在。要破還是要立,端看我們處在什麼位置。
附帶一提,當我們回頭看山是山時,內心的想法已有所不同,這個想法轉變,將帶動其它方面的提昇,比方眼界更廣,立足點更高,連帶反映在日後的行動上。我愈來愈常聽到人生歷程的前輩和我說最重要的還是「人」,或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態度」,不管在什麼情境,在什麼考量下又聽到這老掉牙的詞時,我漸漸明白他們的意思。
在不斷地自我提昇後,我們無法簡單地和他人解釋這一串成功背後的原因,因為在每一階段,內在和外在都在轉變,沒有一個方法能含蓋這個過程。當我們在 A 情況時,我們該這麼想,進入 B 情況後,應該改成這麼想,...。面對一個素昧平生的人,想分享這一系列的想法,太費時也無助益,於是只能用最後的體悟來回答對方,而形成另一個屁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