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勇闖資訊新未來:打造資訊科技的幕後英雄

書藉基本資料: 勇闖資訊新未來:打造資訊科技的幕後英雄 (Out of their minds : the lives and discoveries of 15 great computer scientists)

前幾個月對於是否要讀博班、是否要從事研究工作感到困惑,就找了這本書來看,看看大師們怎麼說。中譯名稱不太好,這本書收錄了15位Computer Science 界大師的傳記,並穿插和大師們的訪談。從軟體到硬體;從計算機結構、演算法到人工智慧,包含諸多CS子領域。最後的後記分析大師們成功原因的異同。這本書的中譯相當不順,如果可以的話,或許讀原文較好。

總結來說,大師們相似部份很少,令我驚呀的是,包含發明BNF的John Backus在內,有幾位大師是年輕時不知做什麼好,先去當個幾年兵回來,才找到人生方向。遺憾的是,究竟是什麼讓他們找到目標,書裡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似乎男人當個兵回來就能發現方向。仔細地分析,演算法、學術型的大師,大多是學生時代就表現過人,可能不是在CS領域發光發熱,總之就是優於一般水平的學生。至於對研究的看法,看法差異很大,Dijkstra說找最難的做;提出planar graph快速解法、network maximum flow的Robert E. Tarjan說要挑對問題,從實際應用面下手;然而對分散性系統有深入研究的Leslie Lamport(提出bakery algorithm)說要找有興趣的問題,他甚至這麼說:

我也很懷疑別人會因為某項問題非常重要,覺得此項研究非常有趣。好的研究來自於你認為某項研究是有趣的,然後想要好好和它玩一玩。

其它像讀到Fred Brooks的故事滿高興的,我很喜歡他寫的《人月神話》,這本大概是我做筆記最認真的一本書。還有Douglas Lenat提的Automated Mathematician和Cyc也很有趣。沒有絕對的正確,我們有許多認知相互衝突,現實世界不如數學,能用一個完美式子推衍含蓋,人工智慧的研究也該接受現實的亂象,才有可能實現。人類在判斷時會依自己的認知,潛意識地在不同的前提做出正確的判斷,比方書中提的例子,「德古拉是誰?我們會回答「吸血鬼」;世上有吸血鬼嗎?我們會回答「沒有」。即使上述兩個問句和答案,邏輯上令機器感到困惑,卻不會造成我們任何困擾,因為問答時的背景不同。

若對研究感到一些疑問,讀這本書只會得到更分歧的答案。不過就像讀個案研究一般,讀到一個程度後,會對於整個時代背景有些感覺,而明白一件事,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不同,他們的故事無法給我明確的指引,我得自己走一遍,才知道自己的路在那。之前問一些教授他們當時要出國讀博士,才發現他們的環境和現在不同,所以老教授們的回答差不多:他們是不得不出國。現在學校的選擇變多,工作的可能性也變雜,使自己過於煩惱要怎麼選。經過這些談話,以及讀過這本書後,我體驗到時代背景差異的重要性,事前準備已夠了,我得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嘗試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