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李開復的演講:選擇的智慧

前天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來交大演講,主題是《選擇的智慧》。

李開復列了8個守則,光是把守則列出來,只會覺得是嘴炮,像什麼「用實務發揮影響」,但李開復給了很棒的例子,正反面兼具,具體說明如何實踐這些方法。聽完演講,若要下個橫批,大概是「李開復:務實的理想家」。

一開始提到中庸思想,中庸不是平均值,而是看情況判斷,不做極端的抉擇。西方人的特質有「積極、勇氣、自信」,東方人則是「自省、胸懷、同理心」,任一特質實踐過頭就變缺點,比方過度的同理心會變盲從,過度的自信變自負。李開復不喜歡幫人簽格言,格言是死的,不應過度解讀,比方「沉默是金」,合理的解讀是沒話好說時,就別說話。過度強調沉默,結果就是沒有表現,上司不會看重這種美德。

提到領導,李開復舉了丹尼爾.高曼在《有效率的領導》中的六種類型,比方威權命令型、民主型、培養部屬領導型,並請大家舉手說明自己想當那一型,我想當培養部屬領導型,也就是讓部屬能站在領導著角度想,大家都能兼具思考和做事能力。讀到這裡,大家不妨想想,自己想成為那一型的領導著。

表決完後,李開復說以上都錯,正確答案是看情形。公司危機時,要用威權命令快速處理,再慢慢的用民主或培養思考,公司就倒啦。明明前幾分鐘才說明過中庸思想,要看情況判斷,這個小投票馬上讓我發現自己沒弄懂這個概念,立即出槌。

提到務實時,李開復說要區分「直接影響」、「間接影響」、「毫無影響」,將時間用在最確實的地方,一秒也不要浪費。這概念很簡單,但區分起來很困難,他舉了從Microsoft跳槽到Google的官司事件,媒體不實報導讓他很難過,但他無法影響媒體,於是他退訂所有報紙和電子報,和律師研討如何打贏官司。這裡有個有趣的小插曲,李開復向Microsoft要求做證的信件,但很難想清楚明確的時間和收信者,結果Microsoft提供了30萬封email,以傳統官司的做法,這很難處理,可以參考木村拓栽演的日劇《Hero》,了解查紙本資料有多累,並且木村拓栽有主角威能,而現實中的李開復沒有。結果李開復用Google Desktop Search解決這問題 XD

李開復在演講時確實做到一秒也不要浪費的示範,一般講者在來不及時,會看一下目前的slide,先遲疑一下,再說明因時間不足,大家看一下就好。結果是過於粗略,有看和沒看一樣,不如不講,省下時間講後面的事。演講中,李開復講完某一小節時,流暢的說下一段可以參考他的書,或是個人網站,接著是連按兩下,讓下頁連一秒都沒出現,立即接續講下下段的內容。

提到努力,李開復以1984年被評為最差的教師,和現在演講的流暢,做了極佳的對照。提到勇氣,舉了他人生數個艱難和抉擇,以及後來的成果,像是大學時放棄讀了一年的法律,轉念排名較低的Computer Science;博士時放棄研究了一年的方法,轉用自己的想法做語音辨識,而成了今日的主流。放棄兩三年的助理教授年資,轉入Mac工作;放棄Microsoft亞洲研究院七年的人脈和經驗,轉入Google工作。

提到熱情,李開復引用了下面這句:

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並補充中國文學裡,最接近的說法應該是: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Q&A時,補充說明全方位人才最需要的能力是數學、英文、電腦。這是給所有大學生的建議,所以較一般性。並說明什麼叫學會用電腦,比方了解用scholar.google.com查論文,了解用Wikipedia查定義,是指運用電腦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會寫程式。

我確實在李開復短短兩小時的言行中,感受到強烈的身教言教,在思想上加強自己的信念,在演講上見識精采的示範,堪稱目前聽過最棒的演講,學到不少演講技巧。

也許你和我一樣對學習感到急躁,恨不得立即變有智慧的人,最後以李開復舉的小故事做結:

一位年輕人問智者:「何謂智慧?」
智者:「正確的判斷。」
年輕人:「何謂正確的判斷?」
智者:「經驗。」
年輕人:「何謂經驗?」
智者:「錯誤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