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4日 星期六

資訊分享.無可取代的能力?

從擔心資訊爆炸開始以來,就一直秉持資訊分享的精神,我認為分享所學和討論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也擔心我的優勢何在

如果藉由資訊分享,我能花一個下午取得別人一週讀來的知識,那我花一週讀來的價值是什麼?是否應該讀取不易取代的知識,又該從何下手?

學長回答我,好的知識應該是容易轉移的,盡管如此,別人用一個下午取走的,只是知道它們,沒有這一週的思考,他們無法活用,不論學什麼,核心價值在自己的思考

盡管如此,一樣在思考,什麼東西才是最值得學習的?Steve Jobs對2005年史丹佛畢業生演講裡提到:

你不能預先把點點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認真過日子,或用Steve Jobs的贈言來說: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找出自己的最愛,有熱情、有正面思考

經過漫長數年的尋找,我發現答案卻是每個人早知道的事,只是它是如此的簡單平凡而令人質疑,直到參考眾多傑出人士的心得,反覆思考與人討論,才相信無可取代的能力就是如此。

以前的我會認為這段過程毫無價值,然而現在的我,明白我獲得的不僅如此,而是從知道(know)的層次提升到了解(understand),並且更積極的實踐它們

每個人看重的方向多少有些差異,精神上卻是相似的,比方人格、獨立思考、懂得提問題、態度決定一切,很慶幸sltaso老師把該說的都講完了,有興趣咀嚼一番的人可以參見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看之前別忘了按個兩下Ctrl+’+’ XD

引用sltsao該文裡的部份內容:

五,蒐集與整理資料
身處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資料的整理遠比資料的取得來的重要,不經整理的資料,永遠都只是資料,不是知識,透過同儕或是相同領域專家的激盪與討論,遠優於埋首苦讀。

五,學習思考:
”資料和知識最大的差別在於,資料是別人整理的,知識是自己整理的。打開書本閱讀和閡上書本思考是一樣的重要。”
我真正看完的論文少的可憐,絕大部分的論文只看Introduction就停下來。但是重點是我花了遠超過讀論文的時間在思考論文想要討論的問題。

六,發掘問題:
一個東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問他的小孩,今天在學校回答了幾個問題,一個西方的小孩回家,父母會迫不及待的問他,今天在學校問了幾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