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我思故我在

我一直很想在分類裡加上”Thinking”,但遲遲加不下手,因為我無法分辨”Thinking”和”Life”的差異,它們是有些分別,但在我寫的文章裡,大多時候沒明確分界線。

2006年到2007年的那一夜,我和室友聊得很盡興,聊出我追求的目標,明白我思故我在的含意,想通我看不透的盲點。我一直以為找到一個最有興趣的領域,我才能長久做研究,畢竟做研究是很孤獨的事,可是我一直找不到最有興趣的領域。那陣子,我想通我真正的興趣在思考本身,所以找不到最有興趣的領域,我只想找到能盡情思考的媒介,也許是演算法,也許是Data Mining,也許是人工智慧,也可能以「思考本身」去思考。

我思故我在,所以我無法分辨自己寫的文章究竟是”Thinking”還是”Life”,它們是交錯不可分的存在。我發覺眾多分離的想法開始有組織地整合在一起,像是兩大系列文章《思考和語言的本質》和《百人百觀》還是繞著個人思考在轉,我漸漸建立起完備的思考體系,完備的判斷依據,姑且稱整個體系為「世界以我為中心」,比方”我思考過的才算是我的認知”,”沒人能強迫我相信或做任何事”,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過度強調獨立思考。這種強烈相信自我,以自我出發的思考有許多優點,但有致命的缺點,像是無法理解《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封底所寫的:

當你不在乎失去的時候,你才真正愛著。
當你完全付出自己,你才真正活著。

那天我想不通許多事,快速看完這本書,見到封底這兩句的那刻,我震了一下,似乎找到解答,卻又不太明白。

我相信過個五年十年,「世界以我為中心」的信念可能有所改變,藉由這個過渡經驗,我才能體會無我。每個想法都有階段性價值,對現在的我來說,「世界以我為中心」是最適合的。

相關文章

備註

《思考和語言的本質》大概是被自己參照最多次的文章,多到自己都覺得煩了,眾多想法,有些在此之前想到,促進這篇的誔生,有些以此為中心衍生想出。

我曾和兩個人各別一對一聊這個想法,分別是Gene和大中。和Gene聊了幾次,Gene初聽是皺著眉頭思考,漸漸地體會到我的想法;和大中聊時比較特異,我講完後大中以理所當然的方式回答我,是啊,確實是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