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一下曾立過的出路方向,和它們被封殺的原因。我滿喜歡一個準則,
如果能毫無疑問地回答任何問題,那就是真心的選擇
我忘了原文是什麼,我描述得不太好,在每次的聊天和寫文章裡,一再地自省,對自己的選擇也更具自信,明白這真的是我要的,不會隨波逐流。
- 國三:想當英文老師,因為可以用”口語用法”打掉所有答不出的問題,好混 ( 無意冒犯認真當英文老師的人,各行各業都有認真和混的人 )
- 高一:做和Computer相關,寫程式就好,也許是寫Game?
- 高三:第一次和朋友(孝銘、D2、TB、photo...)嘗試寫Game,Windows上用C/C++合寫了一萬多行的”人生遊戲”,遊戲名是HSNU Game,簡稱H-Game 。做到一半因為組織溝通不良,大家各有事在忙而失敗
- 大一:和try做了Try Flying Bubble的企劃,想用Java寫”魔法氣泡”,企劃完成了,但只開發了一點點就因各有事要忙而失敗
- 大二:和同年級的5位同學(邱、skylight、spearmint、crystal、rebangs)參加Hinet加值比賽,在Nokia7650上用J2ME寫養成遊戲,做出沒靈魂的作品 Orz。佳作,報酬相當於 $100/h,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第一次合力完成遊戲
- 大二:觀察自己平時亂碰的東西,發現以軟體工程居多,決定要研究軟體工程
- 大三:修了一年的遊戲課,由煜泉前研發長王銓彰上課,王老師不論實務還是理論都很強,我分別修了3D Game Programming(和小豬)和MMOG(和小豬、豆叔、TB、chucklee),寫了兩個遊戲後,覺得寫遊戲太累、台灣環境太糟(可以到巴哈Job版看),遊戲魂到此結束。
- 大三:一方面是明白軟工不適合在學界混,它只是種概念無法證明,本質很務實,研究起來卻不夠務實;加上看了一些做軟工人的Blog,覺得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放棄專做軟體工程的路線
- 大四:推上研究所要決定未來兩年的研究發向,觀察自己聊到什麼時會最high,發現是AI(人工智慧),但找不到適合的老師,或著我不敢賭,於是改做Data Mining。有趣的是,UCLA碩士剛畢業的學長,則是先讀AI,缺錢太凶而改做Data Mining,和我的抉擇相反。對於要去學界還是業界而迷惘,深怕碩士方向會封殺其中一邊的可能。這部份的考慮過程詳見”找指導老師心得”和”科學家之路”
- 碩一:發覺自己的興趣其實是思考,AI只是目前最能發揮的題材,變得不太在意一定要做什麼領域,學界業界都可以,能盡量思考就好。唯一明確想做的事是「知識整合」,但還不懂要怎麼實際研究,希望能同時保有實務和理論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保持Just for fun的心態,並且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再次引用這句:
If you find a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