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一:又笨又努力
A用小畫家辛苦畫好簡報圖表,B用Powerpoint花一些時間畫好,C用Visio輕鬆畫好。那麼,該讚揚A的辛勞還是C的智慧?A、B也許知道Visio,但他們不敢試,怕時間來不及。表面上C花最少時間完成工作,但C事前花了評估軟體、建置軟體、熟練軟體的時間。相同的事情每天都發生,為了要有人情味,我們看重投入的時間,卻不問方向是否正確。
情境二:努力沒意義?
C每天遊山玩水,考前一拼竟然和A每日苦讀成績一樣,於是大家為A打抱不平。就我來說,A的苦讀不見得不對,A有自己的收獲,只是在成績的評斷結果和C一樣,應該讚揚或學習C的考試方法(如果你對「考試」有微詞,換個能接受的事來看吧),也不該說A白費力氣。但若只是老師這麼說,A就這麼記,問A學到了什麼,A也說不出來,結果自然認為努力沒意義,這種學法本來就沒意義。但若A每看一段就思考一段,A花了C數倍的時間學習,A自然得到數倍於C的體悟,C只投入準備考試的時間,結果也只得到考試的成果。
情境三:能者多勞?
C用一小時就能完成簡報圖,於是C被分配新工作,畢竟A、B做太慢了,而且大家花差不多時間做事,比較「公平」。結果大家來比爛、來裝忙,這正是「公平」加時工作的病態成果。相關想法可以見《別給優秀人才過多的工作》。
偷懶、思考、進步
有人可能會說思考很困難,做下去比較簡單。然而用進廢退,愈少思考,思考愈困難,只會陷入負循環的沉淪。
我堅信懶惰是人進步的原動力,前提是為了偷懶,我們付出思考的代價。當我聽到別人不花心思追求進步,看到別人「輕易」成果時卻斤斤計較時,總讓我搖頭嘆氣,遇到這種場合,也只能笑著說你也可以來試看看。這個社會擺明就是看成果,但為了有人情味些,有些人主張重視過程,這讓結果不順的人有機會聲張他們的不滿。只是過程所獲由自己決定,現實上別人還是只看結果。創立格林文化的郝廣才說他最怕又笨又勤快的人,說起來很傷人,可是這是事實。
如果我們看到又笨又努力的人,用不好的方法費力完成工作,應該要肯定他的行為,再讓他繼續笨下去嗎?如果他的努力會造成別人的困擾,該讓他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努力嗎?但不給予肯定,好像沒人情味,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對我來說,若對方用好方法快速完成工作,我會更讚賞對方,學習對方的做法。
當我們費力撞壁後,負面的想法是幹嘛努力,努力不會有回報,這世界只看成果;正面想法是如何改進自己的做法,像我在做事的過程裡會不斷問人,參考別人的想法,沒人問時就自問方法是否恰當。一念只差,結果大不同。
常自問方法是否恰當的結果,是我很少硬幹但也很難專心衝一件事。所以,除了要偷懶想方法增進產能外,也要逼自己做更多事,才會效率好成果又深,而不是單單省時間打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