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每件事都有它的價值

過去我一直在尋找捷徑,希望能找到經驗以外的價值,不然只是比年資,感覺很無趣。老手比新手強,只是因為他做得久、比較熟悉公司內的程式。待新手變強後,也只是因為他經驗變多。似乎人與人之間沒什麼差異性。改善自己學習的方式是個好主意,但有智慧的人都會不斷改善自己學習的方式,以能夠更有效率地學習。我不斷地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學得更有效率。期望在天份、經驗外找到其它的聖杯。

Steve Jobs 在對 Stanford 大學的畢業演講裡提到: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只能先相信這個看法,繼續邊做邊想。

後來在杜書伍的《打造將才基因》裡看到:

我並末想出什麼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來,但當時得到的結論卻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是正確的,...,經驗要累積得快,除了比別人更努力工作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方法。

看第一次時仍是半信半疑。然而,最近重讀這本書,對照近來的體悟,忽然間想通了這點。

在經歷 TDD 的洗禮後,我覺得我好像找到一個不錯的答案,至少它是我在軟體開發領域裡找到最好的答案。似乎只要練 TDD,就能在同樣時間內爆增功力。相較於過去看的 Design Pattern、程式語言實作技巧等,TDD 似乎更宏觀實用。

就在實踐 TDD 一年後,偶然看到別人的討論,而有不同想法。練習 TDD 後確實能寫出較好維護的軟體,不過除錯的經驗也變少了。寫了快一年半的程式下來,我一直沒有用 debugger 的需求,只開過兩三次 python debugger,碰一下就放棄它,改成補寫 unit test 偵錯。這才發覺,每段時間都有它的意義,只是練得目標不同。我明白照目前的方式走下去,再過個三年五年,我用 TDD 的功力會愈來愈深,不過用 debugger 功力仍然會是零。這沒好壞之分,端看目標為何,以及自己的定位。

在其它學習的經驗裡,發覺看過的知識,還是要實際操作過數次才能內化到自己的思考體系裡。操作次數愈頻繁,體悟愈深。像許多系統設計或軟體開發流程的最佳實踐 (best practice),還是要走過不同的路,回頭才會明白最佳實踐背後的考量,才知道如何融會這些點到自己的情境裡。很多東西光用看的,或光用做的,無法體會背後的精神,遇到狀況時仍然使不出來。所以,減少嘗試多讀最佳實踐,效果有限;老是硬幹不讀別人的體悟,也是效果有限。

剛才在聊看 Python 源始碼的事Scott Thinker 不約而同建議直接看原始碼,而不用看書 (即使 Scott 認為書本的大綱看來不錯)。但我覺得先看書有個概念再來看原始碼應該比較有「效率」。經 Thinker 說明,才發覺這是練得目標不同。直接硬啃 code 看來較費工,但在費工之中才會有更多練習讀碼的機會,會更熟練相關工具和技巧。而我的目的是增加系統設計經驗為主,讀原始碼為輔,自然會覺得先讀書較好。

每件事都有它的價值,每個技術都需要時間才能挖深。然而,要將走過的路合起來發揮最大功效,要將所學收斂在相關領域裡。這讓我不經花更多時間思考,往後自己的定位為何,我想發展什麼樣的知識網。總之,相信 Steve Jobs 和杜書伍的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繼續邊做邊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