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用Ruby畫圖表

gruff會用到librmagick,librmagic會使用libmagick,畫圖要用到字型,所以一共要裝gruff、librmagick (自動裝libmagick)、字型。畫出來的圖很漂亮,預設配色就很讚了,這裡有些輸出例子。

documents頗少的,幸好用法很直覺,麻煩的是要裝libmagick,還有需要字型,之前Gnuplot也要字型,但不知怎麼搞的,雖然有錯誤訊息,還是能畫圖,但這回沒辦法,在freebsd without X的server上用gruff會有這樣的error message:

/usr/local/lib/ruby/gems/1.8/gems/gruff-0.2.8/lib/gruff/base.rb:965:in `get_type _metrics’: Can’t measure text. Are the fonts installed? Is the FreeType library installed? (RuntimeError)
from /usr/local/lib/ruby/gems/1.8/gems/gruff-0.2.8/lib/gruff/base.rb:965 :in `calculate_caps_height’

我不想裝 X ,也不清楚單獨裝字型的方法,於是跳槽到已裝有 X 的debian上用 XD 。debian上用gem安裝rmagick失敗,只好用apt-get裝,但我找不到package,後來在york協助下,才發現我搞錯名稱,是 librmagick-ruby1.8,不是libmagick-ruby1.8,我漏打一個 ‘r’ ,難怪找不到。

官網上已有畫line chart的例子,附上pie chart的例子:

require 'rubygems' require 'gruff' g = Gruff::Pie.new g.title = "My Graph" # gurff會把data內的值加起來輸出相對比例 g.data("Apples", 3) g.data("Oranges", 2) g.data("Watermelon", 4) g.data("Peaches", 1) g.write('my_fruity_graph.png')

興趣和賺錢

未來想做什麼工作,可以看成在興趣和賺錢之間做平衡,也就是這樣的公式:

w(job) = r*w(interest) + (1-r)*w(money)

如果w(interest)能量化,能得知比重 r 的值,這是個簡單問題。許多人可能放棄尋找interesting job,一來自己的興趣很難找,二來有趣的事很難賺錢,於是有些人的看法是,先賺夠錢再退休做有興趣但不賺錢的事。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活著的目的,我覺得活著就是為了享受,要活得有意思,怎麼個有意思法,仍是半開放問題,但我確信我無法接受先賺錢再退休這種說法,一來是賺錢時很無聊,二來是退休後我要做什麼? 還是得回頭找什麼是有意思的事。

無奈的是,判斷什麼是無趣的事很容易,找到有趣的事很難,我一直搞不清楚我想做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只找local optimum很容易,只要判斷新的事是否比現在的事好,但我常會懷疑,這個方向是否正確。

依目前不同時期體驗過的生活來看,最有趣的生活是各種活動都有,要生活充實,心靈悠閒,循環週期要小,活動包含:

做出有用的東西、得出新的心得、看ACG、看小說、看不同領域的閒書、聽音樂、做音樂、打球、和朋友閒聊、增加CS能力、找強者聊特別的事、…、以及免不了的賺生活費

時間有限,我總希望能找出同時滿足多方期望的事,比方和強者共事做出有用且賺錢的東西,並在做的途中學到新的能力。

由於這樣的期望,我時常選擇能一石數鳥的事,久而久之,沒想到這個習慣對我產生很強很正面的影響,唯一小小負面影響是做事挑東挑西,很不情願做一石一鳥的事,但有些必要之事就是這麼單純。

從小到大,我唯一持續具有的使命感是「資訊整合」,從這角度來看,進Google工作最合我的志向,但這事難度很高,不過沒試過也不知道難度有多高,我想碩士畢業那個暑假,我會嘗試看看。

那麼,在那之前,在畢業之後,我要做什麼? 什麼是有必要做的事? 如何才能避免浪費生命和瞎忙? 我有自信不會落入忙碌無意義的生活,但很難專注在一件事上,做不了多久我馬上會詢問自己:

“是否存在更有意義的事? 我該維持目前生活的步調嗎?”

很慘的是,看書中途也會這麼想,睡覺時也會這麼想,做任何需費些時間的事前也會這麼想。

生活太平淡時可以加速決策,”反正不做也沒啥變化,先做再說吧”,但當有多件事可做,且已做了一些事時,就會徬徨是否該多做新的事,即使機會稍縱即逝。舉例來說,我不想落為一直發現有賺錢機會,而一直賺錢,賺到最後忘了自己為何需要賺錢。為了充實而充實,為了特別而特別的,都會落入爬不出的泥沼。

學生生活即將剩最後一年,進大學前的理想生活只剩這個機會實踐,不知最後我會帶著懊悔離開學校,還是慶幸終於能體驗理想生活。

我的理想生活很簡單,每天早睡早起,固定時間運動,每天學英文數學,兩三天看看閒書,維持更新電腦科學和工程的能力,偶爾練琴作音樂,讀詩詞古文,學日文,不可省的ACG休閒,週末和朋友聚會,最重要的是能持續數個月以上。

學生時代有可能做到,但出社會後面臨經濟問題,則變另一回事了。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包裝是門學問

當我還是技術狂時,覺得嘴炮是次要工作,東西好別人自然會用,所以把基本能力學札實點才對。然而報告也是門學問,不如我原本想像那麼簡單,這年頭選擇太多,如何快速吸引觀眾注意力,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東西為何,好在那裡,變得相當困難。所以做報告,做簡報檔,上台報告都變成值得深入學習的能力,看來很淺顯的道理,但還是很多人不願意做,或是認為那是膚淺的事,仍然認為重要的是技術吧。

但剖析社會結構就會發現,即使現今結構看似「扭曲」,做品牌,做包裝的部份獲得最高比率收入,上台報告的人看似做最輕鬆的事,卻最風光,收入也高。以前我覺得這是歪道,只想弄好技術,但現在漸漸覺得走上這歪道比較適合我 XD 。或著說,一半技術,一半包裝才是最適合我的工作,真要說包裝能力,見識過商管人才的作品,我了解自己再怎麼學,也只是個半調子。

技術人才會覺得過度包裝的報告很浮誇,不足取信又找不到重點;擅於行銷的人會覺得技術人才的報告令人想睡,什麼也聽不進去。我應該頗適合當中間份子,我本來就一直走中間路線啊。

依目的區別slide的做法

看了vgod Blog的“World’s Best Presentation Contest”後,得到許多新想法,slideshare真是好站,從中整理出一個新思維,其實學生複習時也是看slide,只有少數的課要看課本,有些文章指出別把slide當Word用,塞一堆字進去,這個說法有對有錯,一般性報告時這是對的,但上課用講義或技術性報告(例如group meeting報paper),應該要塞多點字,條列性描述很好,不過不要塞句子。

整合近來slide的用法,slide已有多種用途,視目的而定:

大型演講

大型演講要用Lessig Method,也就是含大量的圖和極短的單字。

  • 極佳的例子:identity2.0,或是聽Steve Jobs介紹Mac新產品。

這種slide已可看圖說故事,目的是抓住觀眾焦點,強調或整理觀眾大概知道的事,說服觀眾這很重要,或這個方向是對的。高橋流和Lessig Method很像,差別在於前者字較多,後者字較少。(都是庵野秀明為了省制作EVA費用,只放靜態大字少放圖,高橋流才會變較遜的版本。)

上課或報paper

上課或報pape用的slider要多用條列式,別塞句子,當然圖也不能少,多放例子。wcpeng或icwu的slide做得不錯,一些book附的slide也不壞。用Lessing Method或高橋流是自爆,觀眾需要時間思考,需要多些訊息留在畫面上給他們回想。

介於文件和slide之間的用法:圖畫書?

目前還沒把這部份厘清,用法介於文件和slide之間。

看起來像圖文並茂的圖畫書,可能是資訊爆炸時代產生的新文化,資訊量大要能短時間吸收又要能抓住讀者的吸引力,於是有這種可以直接讀的「圖畫書」,和大型演講簡報的差別是資訊量多,觀眾可以自己直接讀,講者可有可無,大型演講簡報的內容讀過後只能獲得片面資訊。

另一個好例子:The Brand Gap一書的slide版,看到p45真是笑翻了: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words in differentiating your brand:
focus
focus
focus

用bbs或Blog來做效果很弱,一般書籍印刷成本太高也不能這麼做,只有電子文件才有本錢這麼做,配合slide特殊換頁的格式,效果很讚,但沒多久就會被用到老梗吧。

區分聽眾類型

看到這篇留言深有同感,第一個comment說得好,聽眾分佈混雜時,就像拿一支箭射兩個目標一樣,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比賽往往如此,有些比賽不知道評審組成,還要猜目標是什麼,準備方向只比丟銅板猜測好一點。

我問一些講者如何處理聽眾問題時,有些講者竟然用茫然的表情看著我,似乎從來沒想過這問題,如果沒有假想聽眾是誰,那來演講不就像對天空射箭一樣,運氣好射中才能皆大歡喜。感覺上是第一個要考慮的事,但往往被忽視的事,《管理是什麼》第一章提到組織目標要由外而內,思考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不然做得再好的東西,顧客不買單還是沒用,這是一樣的道理,沒找好箭靶就亂射箭,浪費資源。但許多組織忽視這事,所以該書才要花一兩章的篇幅強調它吧。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執行力

書藉基本資料: 執行力 (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由於事太多做事又沒效率,常忙一陣子懈怠一陣子,所以借了這本來看,想說來看看如何才能時常保有執行力。結果我搞錯了,這本不是鼓吹如何有熱情,也沒有勵志小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務實地管理。作者是前百大企業的執行長,書中從執行長的觀點說明如何管理這樣龐大的組織,值得一看。

綜合《管理是什麼》和本書的說法,組織存在有個目的,組織營運需要策略,但再好的計畫,沒有落實等同於沒有計畫。執行不是一種策略,而是必要的元素。許多公司的失敗,不是策略不佳或方向不對,而是沒有徹底執行。

方法人人會講,執行是很務實的事,大家都知道,就是做不到。這麼看來,這本書似乎在白費力氣?但這本書確實做到了,讀來不會感到虛無飄渺。各章有些準則,內文再進一步用許多case study,用很務實的方式說明如何管理,所以寫下各章摘要就和沒寫一樣,只會變嘴炮,得親自讀才有用。由於經驗不足,後半談人員、策略、營運執行的部份吸收率很低,等多一些相關經驗後,或許可以再看一次。

這裡隨意摘要部份心得:

  • 十個重點等於沒有重點,重點不能多。
  • 重視員工,和他們直接對談。
  • 執行長再忙,組織再有階層化,執行長偶爾還是要站在第一線,才不會狀況外。
  • 要時常追綜執行結果,不然員工會認為公司不重視這計畫,忙一陣子後老闆又會想新主意,不用太在意。
  • 要有強力對話(robust talk,這裡沿用書裡的翻譯,不過我覺得翻成穩健對話較好),讓大家肯發表意見,讓大家認為發表意見有效,開會才有效率,而不是大家不坑聲通過決議,再擺爛讓它不了了之。
  • 要找會學習肯做的人,而不是找有才能不認真做事的人。再好的想法,沒有落實等同於沒有想法。
  • 超時工作不可取,若主管超時工作,表示主管什麼都得自己來,無法充份授權(管理失當)。並且,他很可能會要求員工超時工作,拖累整個部門,很可能某天整個部門一起垮掉,拖累公司。
  • 預算或預估營收不是看去年的數字調整出來的,而是依今年各計畫細項制定出來的。常見的錯誤做法:去年營收一千萬,今年要成長20%,所以今年預估營收訂為一千兩百萬。如果今年時機良好,和同行相比,成長20%搞不好反而是市占率下降。如果今年時機不好,營收八百萬搞不好算是表現良好,不能因此認為負責的主管失職。

上面提到許多管理常見的問題,一般主管認為位階愈高事愈多,那可能和基層談話,那可能一一追踪,而讓下層感到不滿。大部份人可能當員工時罵管理階層,當管理階層後覺得這也沒辦法。但其實是該做,而且可以做到的事,從前百大企業執行長口裡說出,特別有說服力。

和《管理是什麼》一樣,談管理方法的最後,都會說要回歸人本,要能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為人。讓我想到《僕人》說明領導的方法,也是一路往內推,最後說明要有愛心。

相關文章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SIM卡壞了

昨天坐在客運上坐著坐著,到台北後打開手機一看:

請插入SIM卡

結果SIM卡壞了。

回家後和老爸交叉測試手機和SIM卡,證實確實是SIM卡壞了,打104問中華電信的客服號碼,藉由客服很快就問出週日客服中心有開,帶些本人帶證件去就能當場換SIM卡,$300元會加入下個月的電信費裡,真是方便。電話總機的操作很方便,選項也放得不錯,客服人員態度也好。今天下午到客服中心,也很順利的換好SIM卡。沒想到中華電信的服務這麼好(還是每家客服都差不多?),看來激烈競爭的結果,對消費者來說真是福音。

另外中華電信的客服中心旁邊有遠傳以及其它兩家客服中心,四家併排,不知道是不是計畫好的,還是這幾家電信業者的老闆有交換持股,所以才這麼安排客服中心的位置?

整個換SIM卡過程輕鬆簡單,唯一的問題是...要把消失的號碼一個個輸回去,所以啦,若打給我時發現我不知道你是誰,別太在意,我只是懶得把還沒用到的電話輸入回去而已。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微軟思源競賽:簡報雜記

今年第一屆的兩岸三校微軟思源競賽,交大預賽部份今天結束了。這次有個不錯的想法,做得比以往參加比賽來得認真,或許也是因為經驗更多了,時間較能花在刀口上,不像以前一群人聚在一起猜評審想看什麼。雖說如此,我們這次也沒完全猜中評審想看的東西,經理人和學者的著眼點差很多,評審包含學者和經理人時,又要在極短的報告時間內面面俱倒,很難。

由於點子不錯,有實作出成果,我怕報告鳥掉得話,會相當嘔。愈害怕報告鳥掉,準備得愈認真,去除反覆修改簡報檔的時間不算,15分鐘的報告,我大概演練了一二十次,最後才能在一氣呵成的情況下,將報告時間縮到15分鐘內。現在想想,我真的有輕度完美主義傾向,算了,Intel總裁不是說嗎,「唯偏執狂得以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比賽前一天因為近來作息太亂,加上緊張的緣故,結果失眠了。三四點睡不著時還想說在腦裡默練一次,練一練就會睡著了吧,結果沒效。只好改放純鋼琴音樂,沒效;改放ARIA Drama,還是沒效。最後到早上六點半還是睡不著,索性爬起來看「相聚一刻」的心得,待有睡意後再放純鋼琴樂回頭睡覺。

由於中午前和老師約好要報一次給他聽,所以睡沒多久又得爬起來。看幾集動畫放鬆心情,就出門找老師。報給老師聽的感覺不錯,突顯出練習的成果。下午正式報的時候,不知是那個開關忽然Switch On,忽然變得很high,報起來比平常更有力一些,去掉一些小錯,和錯估評審想聽的內容外,整體看來,應該是我這輩子報過最好的一次,有流暢度,適度放鬆的笑點有達到效果,語氣有變化不會太平淡,也有顯出自信(大概吧)。由於各層面沒大問題,因而突顯出做簡報檔的問題,內容太單調,圖放太少。看來想提昇報告的能力,要先花些工夫在做簡報上。

我認為報告時要站在螢幕前才對,才不會讓評審不知要看螢幕還是看報告者,達到人幕一體。另一方向,紅外線燈效果還是沒有手指來得清楚。今天報告的結果也驗證我這個看法是對的,只是事前忘了和yulong及jenho商量按「下一頁」的時機,變成臨時起意由他們聽我指示按「下一頁」,雖然會變很吵(下一頁、下一頁、下一頁...),也沒辦法。沒想到搭得頗有默契的,我語句一停,就順勢到下一頁,很少需要我出聲才換頁,看來昨天的練習有發揮成效,聽很多次後,他們自然知道換頁時機。

就我自己來看,目前還要加強的報告能力,除了做簡報檔外,還有要從容自在地掃視觀眾,以及更明確的仰揚頓措。另外就是我那脆弱的抗壓力,太重視比賽時,比賽前的心境更難調適。加油,繼續朝完美簡報之路繼續邁進。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執行力 (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書藉基本資料: 執行力 (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管理是什麼》的前言有天下文化對該書作者做的訪談,裡面提到《執行力》和《管理是什麼》有互補關係。《管理是什麼》讓我們了解正確的方向;而《執行力》讓我們了解如何前往正確的方向。目前看完前兩章,核心觀念在於「執行不是一種策略,而是必要條件」。

《管理是什麼》和本書都有提到戴爾電腦(Dell)的例子,說明戴爾電腦的成功在於去掉中間商,降低成本,讓消費者花更少錢而更願意購買,而自身又能獲得更多利潤。這樣的經營模式相當簡單,似乎誰都想得到,聽到後也能如法炮製,那麼戴爾電腦持續的競爭力在那?《執行力》一書指出,關鍵在於戴爾電腦每一環節的確實執行。

前兩章不斷強調執行的重要性,說明策略已夠多更複雜了,但沒有執行的計畫稱不上計畫。再好的計畫,沒有確實執行仍是無用。如何確實執行是後幾章的重點,前面只有點到一些方法,像是發現數據不合預測時,應該詢問該部門原因,而不是只有責怪。

類推到個人來說,聰明的人很多,但光聰明不努力仍沒有用,只有努力才能發揮自身的才能,就像 A 的才能有100, B 的才能有 60 ,如果 A 的執行力只有一半,結果仍比不上全力執行的 B 。想到自己以能更有效率完成事情自豪,但常常無法落實自己制訂的計畫,就感到慚愧。近來更加明確看到自身專注力和毅力不足的危機,若想做更有成就的事,光用小聰明比別人更快完成小事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長期的投入。

管理是什麼 ( What Management Is)

書藉基本資料: 管理是什麼 ( What Management Is:How It Works and Why It’s Everyone’s Business )

先前讀《決策聖經》是一頭霧水,後來找了這本《管理是什麼》,號稱沒有專用名詞,寫給大眾看的管理書。還真的是淺顯易懂,另外借了和這本書相輔相成的《執行力》,兩本書一起看真的很讚。

目前看完《管理是什麼》的第一章《價值創造:由外而內看世界》,有不少心得。價值創造是指能明確算出來淨收益 ,例如將省下的時間、人力成本換算成金錢,價值由顧客界定,顧客肯買才有用。從反面例子來看,互動式電視是劃時代的產品,但消費者不買單也沒用。另一方面,效率能創造價值,但不能誤把效率當作價值,再怎麼有效率,顧客肯買才算有價值,還是要回歸顧客的需求,再來思考如何供給,所以價值創造要能由外而內看世界。

經濟學大師杜拉克提了幾個問題讓組織成員不斷提醒組織的目的,避免組織專注於研發而忘了根本:

我們從事的是何種事業?
我們的顧客是誰?
這些顧客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類似的看法為

誰依賴我的工作?
他們如何應用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對他們為何有價值?

最近看商管的書,覺得這些想法可以和做研究有個對應,有時用商管的方法回頭看研究,會讓研究變得更明確,畢竟商管要能明確定義出變動性大又廣的經濟市場,採用的策略其實很具體。

經濟學上提到供給和需求是一切根本,延伸來看,貨品有互補關係,像是汽車、汽油和輪胎是互補貨品,汽車需求量提高能帶動輪胎和汽油的輸出。從管理學來看,廠商要有良好的價值鏈管理 (supply-chain management),正面的例子是豐田(Toyota)推動輪胎業者採用新設計,以降低車子的成本和重量;負面的例子是福特(Ford)因凡士通輪胎(Firestone)生產瑕疵輪胎涉及數十件死亡車禍和數百件車禍意外,連帶使福特聲譽下降。

營利性組織要由顧客的價值來看自身定位,但非營利性組織(如教育、醫療)重視的是使命。然而現實生活中,非營利性組織必須和其它營利性組織形成價值鏈,而影響到其定位和是否能持續營運。

從顧客和使命的觀點來看,讓我想到工程師和科學家,工程師旨在滿足顧客需求,科學家在追求真理,追求使命。當然,工程和科學之間亦有灰色地帶,站在前線的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創造新的消費市場,讓不存在的消費族群成立,像是汽車的發明帶動旅遊和運輸的需求;網路電話的發明衝擊傳統電信業。從另一個領域來反思自己投入的領域,總會發現有趣的類推想法。

2007年5月2日 星期三

知識管理:bbs, wiki, blog, bookmark (2)

上篇為《知識管理:bbs, wiki, blog, bookmark》,前陣子有學弟開始用Wiki,於是來分享近來的使用心得。

這篇重點在寫文章和工具的用法,一樣工具,隨著目的不同,用法會不同,寫文章(筆記)前要先決定讀者為何,這點明確定位後,工具用起來就會很順,反之,定位不清,寫起來只會綁手綁腳。

我目前的心得是bbs,wiki,blog,bookmark都會用到,我的心得不是工具的功能有多強,而是我對這些工具的定位更清楚了,下面描述的都是我的用法,不代表它們就是這麼用的。

使用工具前要先確保兩個重要功能:
1. 全文搜尋
2. 多重分類 (or tag)

再來的議題有:
1. 流通性 (傳播能力,有RSS者較佳)
2. 備份的便利度

比方Blog上述條件全符合,bbs完全不行,wiki的流通性不及Blog。

wiki是寫給自己看的,寫起來快速有組織即可,wiki適合條列編修,反覆修改,內文交互參照,很適合寫筆記和想法暫存,而且像DokuWiki有section editing和folding(plugin),以及headline的sidebar,在wiki page成長後仍保有top-down的可讀性。

lab合作時有用wiki當公告欄放想法,個人想法暫記再從公告頁內開子頁面寫,避免大家頻繁改wiki時造成衝突,試用的結果挺微妙的,似乎有點亂,但滿有用的 ( wiki的特性是可以翻頁面修改記錄,可得知何時誰做了那些改變 )。

blog的流通性最高,用來寫給大家看,寫起來最累,因為對象廣,文章要有組織性,要有背景說明 / 出處參照 / 相關探討 / 文章分類,寫blog有助於組織想法,這種組織和wiki不同,wiki寫給自己看,加上便於修改,組織性比較隨性,blog則有一定受限,像我寫blog摸索一陣子後,就很少開新分類,開一個分類表示我有心在那分類產生後續文章,我在寫blog時的自我要求比較多,像是盡量避免笑臉符號,盡量用通順文章的格式,加強正式表達能力。

bbs則是介於blog和wiki之間的用途,由於看bbs的大多為已認識的朋友,要feedback比較快,而且寫起來比較快,不像寫blog會很在意文章架構,在意語句和段落間的連接性。

bookmark網站的用法還在摸索中,目前只是當URL暫記,說來諷刺,我的研究方向是針對bookmark,但用的頻率最少。

以上不管那一種用法,都有滿多實驗空間,像是讀書心得,在寫成blog前可以放在wiki上暫記,累積到一定的量再集合成文章,但不知怎麼,就是覺得寫在bbs上較順,順便期待在寫成blog前能不能先得到feedback。

另外我覺得開不同的wiki站感覺也不錯,我目前有三個wiki,lab的PmWiki記研究想法,個人的PmWiki暫存舊的,短期間的東西,不在意資訊的組織性,個人的DokuWiki記新的想法,逐漸將wiki架構弄得更明確,最近看《資訊架構學》和《隨意搜尋》有些心得,覺得wiki可以有更多可能,再摸索看看。

另外配合GMail的label + filter可以做到不錯的合作溝通媒介,人多時可以考慮用Google Newsgroup,大家再用GMail訂閱,依我目前的試用情形,三人使用mail溝通很有效率,確保大家都能即時看到資料,重點是要用label + filter將信件自動分類。

如果溝通時需要有行程表之類的長時間記錄,可以考慮用newsgroup或wiki記下來,我傾向用wiki記。

近況:研究 + 比賽

今天在浩然睡著時,夢到我在Blog上費些心力地寫了篇好文,也有人給正面反應。醒來發現文章是在夢裡寫的,醒來後連文章標題都忘了,虧我在夢裡打這麼久。看來這是日記神在暗示我,該到Blog除除草,寫篇文章。

最近在趕研究,深深覺得想做個好研究,發表在學術界,所費心力已足以完成一個上市產品(當然,會是beta版),研究占掉主要時間,剩下的時間要應付參加的比賽、修課、打工、實驗室雜事。3月時看到一堆比賽,原本想效法會長的”不放過一絲機會”精神,都報看看,反正人多互相罩,應該可以撐過去,到時再看心力要放在那個比賽上。結果除了獎金最高的比賽還沒公佈第一階段結果,其它都過初選了,而且看來都挺有機會的。

於是就開始暗無天日的趕趕趕,今天趕比賽,明天趕研究,今天和老師開會討論研究,明天和朋友開會討論比賽,當真是Endless Meeting。每天早上爬起來就覺得慘,但因為都是自己想做的事,累歸累,到沒有很煩悶。當然動漫畫是不能省的,精神能量的補充是很重要的。

趕到4/15算是階段性結束,休息一下下,接著持續各目標的第二階段準備,再來的重要日期剛好錯開,配合中途殺入的兩科期中考,會一路忙到期末吧。

和老師開會時發現一個問題,畢竟是想真心做研究,不像比賽有個既定目標,做到目標後就能停,或是花超過多少時間就要減少之後的投入時間,做研究既沒目標上限也無時間下限,所以和老師開會時會很認真的想這方向有不有趣,我能不能繼續做下去?但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和兩個老師同時開會後,加上自己變成有三份認知,要讓三份認知達到一致看法,覺得一樣有趣,一樣有說服力,而且這方向還要有貢獻,非常麻煩。

無論如何,先繼續朝研究方向衝吧,打工實作、競賽合作的經驗已有不少了,現在需要做研究的經驗,先有個學術成果,才能斷定我到底適不適合走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