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1日 星期六

修課心得和對數位系統的心得

修課心得

po 這篇是給大學生參考,另外給自己重新體認學習的方法。我到大學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一舉多得的做事習慣有意料之外的功效,像是把相似概念的課一起修,不僅是簡省時間,而且會加強概念的印證。

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把類似概念的課一起修,或一年內連續修完,比方圖學和3D Game Programming、Compiler和Formal Language、OS和網路程式設計、AI + 演化計算 + Data Mining + 類神經網路。雖然會超累的,但效果絕對比分開修更好,可以從實務面和理論面互補不足,當然掛也是一起掛啦。另一修課重點是遊說強者一起修,每們課有個強者互相討論,各門課都會輕鬆一點,有室友一起修也很方便,就近討論效果很好。

數位系統的心得

( 這篇心得寫於 2004/03/20 ,現在我完全不懂這些東西 XD ,用進廢退啊。 )
在大二下時感受特別深,另外,最近終於弄清楚交大資工的定位,我想這有必要另開一篇文章寫出來,以供日後學弟妺們參考。以大二下必修課表來看 組語 / 數位系統導論 / 數位系統實驗 / 電子實驗 / 電子學 雖然有五門必修,是緊湊了些,但彼此配合得真的很好。

電子學講數位電路在物理上運作的原理,為什麼都用NAND? 為什麼用CMOS實作gate? 加上許騰尹老師在講時,會加重提到學這個和資工相關在那裡,學起來很實用。

承接大二上數位電路的課,電子實驗以市售IC在麵包板上直接接線,感受較真實實作的感覺,多少能體會實際用IC時和理論上操作的差異,比方寫布林代數時不會管用了幾個gate(比方not根本是隨便用),也不需考慮線路要怎麼佈置才妥當,實際操作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數位系統實驗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以模擬軟體操作來設計電路,較接近業界的作法,主題和電子實驗和上學期的數位電路呼應。

數位系統導論,再深一層地介紹數位電路的理論,比方簡單的CPU架構在hardware circuit以什麼形式表現,在寫組語時更有所體會。

組語裡有許多jump指令,需要自行check status flag來決定流程,而不是直觀的if - else (雖然MASM有提供.IF,.WHILE,不過是用巨集作的) 從數位系統導論裡可以了解,為什麼組語會這樣設計,這些指令的意義和低階hardware circuit吻合,從hardware circuit的觀點去看,可以理解組語的運作原理,比方不能”mov MEMORY MEMORY”的原因。

總之,從理論到實際操作,high level到low level,統統一把抓,交互印證,比起單修某幾門課,更是事半功倍。

還有後半學期的課還沒修到,相信陸續會有更多體會,不知道上述的心得,對於接觸過一點點數位邏輯的人,是否能夠理解呢?。

英英字典的用法

學英文到一個程度後,很多人都會建議使用英英字典,強調完全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這半年來我斷斷續續地用One Look查,效果不錯。One Look是線上免費字典,並具有meta search功能,一般字典找不到時,One Look有可能從WikiPedia裡找到,省得自己再查WikiPedia。

看到Manic寫的學英文心得,參考了這篇《英英辭典對漢英查詢的解決之道》,才發現英英字典反著用的威力更大。以往我只是查不懂的英文單字,藉由理解英文的描述,提昇英文思考。但若連英文單字都不知道,像作者提到查稻草人時,我會改用Google搜尋(”fy 稻草人”),沒想過可以反過來用語意裡的關鍵字查單字。

OneLook Reverse Dictionary也是免費線上字典,照著稻草人的例子試,也能無誤地在第二筆看到scarecrow。看來以後用英英字典的機會更多了。

對問題的定義: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角度切入

上學期末開始帶了一組專題生,以我暑假和上學期初在做的題目為基礎,開始發展相關方向。

一開始我以自己研究過的資料,讓專題生自己摸索,我偶而點一下,試著讓他們自己定義出自己的題目,我覺得這樣做專題才有意思,而不是只有實作。由於我用Wiki記錄資料,這個資料轉移的過程還滿順利的,但讓他們定義題目的過程不怎麼順利。推測原因如下:

  • 專題生投入時間太少:人之常情啊,換做是我也是這樣 XD
  • 思考習慣不同:我習慣要看到全貌才開始動手,比較擅長組織想法,但沒這樣訓練的人很難進入狀況,無法描述出全貌。
  • 經驗不足:仔細想想,大學參加CSIDC時就有自己定義題目的過程,而且題目超模糊:「為社會帶來幸福」,當時每週開會一次,和另三個同伴看了很多資料,討論了三個月才有個方向。
  • 方向不夠明確:可能性過多而無所適從,我很喜歡”Form is liberating”(形式即解放)這句,給太多的自由,就和太多資訊等同於沒有資訊一樣,還是要在一定的規範下,才能順利發展想法。

後來老師又改了一些想法,在想法逐漸轉變的過程裡,看到有趣的現象,看起來已經定好的架構,卻可以從多種不同角度切入,變成不同的題目。比方設計房間配制,主打桌子的擺設,和主打牆壁的配色,就會營造不同感受。同樣一個題目,可能專注在架構設計,也可能是主功能的演算法改進,或是資料平台建立的方式,但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各個部份缺一不可,只是要看主打那一個。

不同領域的人用不同解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是解法的切入角度不同;這篇則是描述對定義問題切入角度不同。這種逐漸把問題定義明確的過程,和將原石磨成鑽石有類似的樂趣。一樣的原石,工匠的巧思將決定最後的成品;一樣概念的題目,研究的人也要決定最後要做的是什麼問題。

定義問題,真的不是簡單的事,難怪碩士生強調的是完成一個研究的過程;博士生強調的是尋找問題、定義問題的能力。話說回來,要和沒走過這段過程的人解釋定義問題的困難和相關事項,大概是不可能的吧,像我大學時聽到這些說法,只是知道這樣的說法,無法體會那段能力的距離。

2007年3月30日 星期五

對研究態度的想法

每次聽大家提到「研究做太慢的話,會被別人搶先發表,就只能當追隨者,所以要做快點。」,就覺得不太對勁,剛才想通那裡不對勁。

既然別人會做出來,那就讓他們完成吧。對整體知識的進步來看,並不差我,這個要求快一點的論調不太合理。應該是照著自己的步調走,做只有自己辦得到的研究才對,對自己、對整體來說都好。比方沒人注意這塊,所以要讓大家明白這有多重要;或是大家背景知識不同,自己可以從特別的角度切入,像是從Data Mining的角度切入程式驗證,而不是傳統的邏輯驗證。

這樣的講法有些理想啦,我只是不喜歡做趕時間的研究,為了趕在別人之前發表,沒有充份發揮自己的特性。所以,不管怎麼說,做快點當領先者的說法,對我影響不大。話說回來,想做只有自己才做得出來的研究,但能力又不深,真是糟糕。

人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轉變幅度是很可怕的,像這樣留下自己曾經的主張,可以給後來的自己做個參考。別忘了自己曾經的想法,讓適合的機構發揮適合的作用,比方Google做search很強,資料很多,那我就不該做類似的事,那方面的研究給Google做才是最恰當的,要不然就進去Google裡做。但反過來說,有些人相信自己是最適合的人選,像Google內部的員工認為他們能做好很多事,於是跨多個領域研究,由於對自己強念的自信和使命感,才能做出比別人更好的成果。

怎麼做都好,最重要的是,別忘了做研究的目的,不能在過程裡不知不覺變成為研究而研究,迷失自己的方向。只不過方向本身,也是模糊不定,隨著過程而演化,需要更多的經驗才能看得更深。

Haskell:The craft of functional

書藉基本資料: Haskell:The craft of functional

之前問大中,如果要玩functinoal language,比較推薦那一種?於是大中推薦我看這本學Haskell,浩然只有第一版,只好將就看了。

目前看完Part I Basic Functional Programming,目的是掌握functional language的思維,沒打算實際寫些什麼。2345章順著下來,一章介紹語法,下一章就介紹如何證明程式的性質(reasoning the programs, reasoning the lists),例子淺顯易懂,跟著書裡的範例思考,總算明白證明程式是怎麼一回事。

學PL的人應該會用更嚴僅無誤的方式說明,我針對我的認知說明「證明程式」是怎麼一回事。functional language沒有for, while這些”syntactic sugar”,只有if,剩下的邏輯控制都用遞迴搞定。這樣設計的結果,至少看起來和數學最為接近,程式本身就是數學式子的組合,舉例來說,對函數max(a, b)來說,數學上可以證明max(a, b)有以下的特性:

max(a, b) >= a, for any a max(a, b) >= b, for any b

只要分項討論a >= b和a < b兩個情況,就能證明上面這個性質。換成Haskell的情況,只是用Haskell的語法表示max(a, b),證明推導的過程就用Haskell的語法表示,而不是數學式子。稍微複雜一點的,可以變成對max(L),L為一list [A1,A2, A3, …, An],證明:

max([A1, A2, …, An]) >= max([A1, A2, …, An-1]) >= max([A1, A2, …, An-2]) >= … >= max([A1])

或是

n*max([A1, A2, ..., An]) >= sum_up([A1, A2, ..., An])

其中sum_up(L)表示將list L的內容加總。由於控制流程只有if和遞迴,if 的情況就是分項討論,遞迴可以用數學歸納法。能證明程式性質的話,有機會進一步驗證程式的正確性,比方證明reverse(reverse(L)) = L,或是明白各段程式一定在那些值域內,找出控制語意上的錯誤,像是函數的有效輸入範圍是正數,但輸入的參數值域卻一定是負數。

做為了解程式證明的開始,看這本書頗輕鬆愉快的。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費氏數列的特性 (3)

延伸這篇以費氏數列表示費氏數列的想法,可以找出費氏數列和巴斯卡三角形的關係。我沒仔細讀WikiPedia上的說明,好像有些差異,單純自high地記錄找到的關係。

將費氏數列拆成費氏數列的和,並用vector表示各項費氏數列係數的話,容易觀察出巴斯卡三角的特性,這裡只是示意表示,最左邊的欄位表示F(n)的係數,左邊數來第二欄表示F(n-1)的係數,以此類推:

F(n) = [1, 0]
F(n) = [0, 1, 1]
F(n) = [0, 0, 1, 2, 1]
F(n) = [0, 0, 0, 1, 3, 3, 1]
F(n) = [0, 0, 0, 0, 1, 4, 6, 4, 1]

舉例來說,F(n)可以看成 1*F(n-4) + 4*F(n-5) + 6*F(n-6) + 4*F(n-7) + 1*F(n-8),以 n = 9代入為例,即為34 = 1*5 + 4*3 + 6*2 + 4*1 + 1*1。

費氏數列的特性(續)

看到Barrosh寫的”雜記”,證明了之前在”費氏數列的特性”提到的問題:

F(kn)會是F(n)的倍數

參考Barrosh的想法,想到類似的簡單證明,基本精神一樣。

將F(n)、F(n+1)的表示改寫成F(n)和F(n-1)的組合:

F(n) = 1*F(n) + 0*F(n-1)
F(n+1) = 1*F(n) + 1*F(n-1)

觀察右式的F(n)和F(n-1),得知可以將F(k)、k >= n視為兩組費氏數列的和,兩組費氏數列的基數分別為F(n)和F(n-1)。

更一般化地表示如下:

F(n) = F(1)*F(n) + F(0)*F(n-1)
F(n+1) = F(2)*F(n) + F(1)*F(n-1)

所以F(2n) = F(n+1)*F(n) + F(n)*F(n-1) = (F(n+1)+F(n-1)) * F(n)

套用數學歸納法:

  1. k = 1時,F(n)成立
  2. 假設F(kn) = a*F(n)成立,k >= 1
  3. F((k+1)n) = F(kn+1)*F(n) + F(kn)*F(n-1) = (F(kn+1)+a*F(n-1))*F(n) 亦成立(得證)

ps

用線性代數的觀點也許會更容易理解,對F(k)、k >= n來說,F(k)可以看成F(n)和F(n-1)的線性組合,將原本基數為 1 、一維的F(k),轉到基數為F(n)和F(n-1)的二維的空間。

論語:仁者無敵的62個智略

書藉基本資料: 論語:仁者無敵的62個智略

從小到大,學校只教我們專業技能,愈後面的階段愈忽略為人處事的道理。為人處事很複雜,似乎難以學習,其實中國文化反而在此有最豐富的經典,只是我們都往西方尋找專業技能的書藉。

在浩然圖書館裡翻了各種《論語》,最後覺得這本書最好讀而借了回來,只是借了三個月,還是沒看多少。這本書的導論值得一讀,描述孔子的生平和影響,讀的過程不斷令我深深的震撼,古今中外,難以再出現像孔子這樣一個完人。書的內容依分類編排,從《論語》摘錄62則,每則分成四部份:原文、直譯、解釋、事典,事典是以中國歷史為例說明。

書裡提到尊五美、屏四惡,其中四惡為虐、暴、賊、有司: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第二章)

網路上找到比較貼切的解釋(出處見這):

不進行教育而只知道執行死刑,叫做殘虐;平時不加督導而臨時要看成績,叫做粗暴;開始不抓緊而突然限期,叫做姦訛;給人財物,而出手慳吝,像個小器的管事,不妨叫做老摳。

不知道研究生們看到會不會有股淡淡的悲傷 XD ,這裡要馬上撇清,我們實驗室沒那麼嚴重,大家別誤會哦。

數學高手特訓班

書藉基本資料: 數學高手特訓班 :從奧林匹亞競賽看資優生特質與數學之美

這本書從多個面象分析年輕數學資優生的特性,依洞察力、天份、環境競爭等分成各個章節討論,以數學資優生為引,對社會做了些分析,像是贊成和反對競爭的兩派人士說法,競爭帶來的社會現象。每章都有一兩個數學題,並附有簡單的答案說明。每一章節的分析結論仍是沒有特別因素,唯一明確的答案是學生的態度,像是自信、自我要求、努力不懈這些成功人士共通特性。換句話說,看這本書前和看這本書後,不會增加對成功特性的了解。

不過這種結果本來就在預料之中,我看這本書的動機,是想了解我嚮往的年輕高手們,是如何生活的,藉他們的生活方式,提高我對自己的要求。像書裡提到多數選手喜歡音樂,而且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不會局限一處。我相當認同興趣廣泛這點,只要掌握一件最重要的事,持續精進,可以兼顧其它雜七雜八興趣,多元化的生活可以帶來寬廣視野,就算沒有”實質利益”,至少有在享受生活,不會懊悔日子白過。

書末提到擅長數學競賽不代表適合做數學研究,兩者的關係就像短跑和馬拉松一樣,不可混為一談。高中時聽過類似的概念,ACM程式競賽強的學生,不見得能共同撰寫大型軟體,那時不太相信,總以為寫程式就是寫程式,短時間寫得好的人,長時間自然能寫更多程式。實際寫過較具規模的程式,和朋友合作後才有些體會,後來又聽到在資工系表現出色,不代表適合研究的說法,一路走來,才體會到這之間的差異。

總結來說,看這本書可以看到專一領域資優生之中的多樣性發展,再次體會世界很廣、自己很渺小,藉此提高自我實現的動力。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費氏數列的特性

昨天看《數學高手特訓班》時,裡面提到證明費氏數列的特性:F(5n)會是F(5)的倍數,我花幾分鐘證出後,回頭看書,作者描述的對象(國中生)在幾分鐘後,回答的是:

F(kn)會是F(n)的倍數

這就是數學強者和弱者的等級差異啊。

ps:列出前20項F(n)給大家參考

F(1):1
F(2):1
F(3):2
F(4):3
F(5):5
F(6):8
F(7):13
F(8):21
F(9):34
F(10):55
F(11):89
F(12):144
F(13):233
F(14):377
F(15):610
F(16):987
F(17):1597
F(18):2584
F(19):4181
F(20):6765

ps 2:我對F(5n)會是F(5)的倍數的的冗長證明

key point:把F(n)表示成 5a + 3b,僅需討論 3b 的變化,b介於 0 ~ 4 之間。下面列出 b 的變化,證明每20項發生循環。

F(6) ~ F(10):(1, 1, 2, 3, 0)
F(11) ~ F(15):(3, 3, 1, 4, 0)
F(16) ~ F(20):(4, 4, 3, 2, 0)
F(21) ~ f(25):(2, 2, 4, 1, 0)

對研究態度的改變

原本我覺得不做深入的東西,只是寫無用的paper出來。就像看了10個不知所云的model後提出第11個model,大家都不知道各個model的好壞,只是制造多餘的雜訊。

但自己不夠強,就無法在第一步踏出理想的步伐,於是在目標和現實無法協調下,遲遲踏不出第一步,這是我前半年一直不務正業的原因之一,我找不到能認同的題目,有興趣的太難,不難的又不夠有趣

和大中聊過後,重新體認到踏出第一步,一小步一小步前進的觀點,隨便看篇如何做研究的文章就會看到大師們強調不要好高鶩遠,經由自己的撞壁和週遭人撞壁的經驗,再對照大中的過程,我有深入一些的體會。

其實在DMCC(數位音樂創作社)裡我已看過很多例子,厲害的學長們作曲量愈來愈少,和Manic聊過後,我們都覺得是音樂鑑賞能力成長的比編曲能力快,愈來愈挑剔作品的結果,愈來愈難做出滿意的作品。當然,在高要求下仍能產出的作品,勢必有更高的水準,問題是自己能否承受對自己作品的不滿,而持續要求自己作曲,做什麼事都是如此,研究亦是。

於是我決定依現有能力找適合的題目作,難度不用太高,有意思就好,在這期間試著培養相關數學能力的深度,如果要讀博班的話,再隨著數學能力的加強挑戰原來的目標,也就是做夠深入的題目。

還有許多小地方想法的改變,不一一列舉,每個人的小問題不同,撞個幾下,找朋友或老師聊聊,就懂得繞彎。再來就是看什麼時候能完成第一份paper了,到時應能更明白該怎麼前進吧。

昨天和K男、大頭、bc的閒聊

昨天K男來交大,我們四人就坐在7-11聊了4,5個小時,聊的東西滿雜的,簡單摘要和研究相關的。

K男說台大的理論培訓比較札實,出國讀博士的氣氛比較濃,他們lab有半數人有出國的打算,聊到交大的理論培訓時,我們四人沉思了一會,脫口而出的是”有這回事嗎?”

談到跨領域整合的想法,大家都認同,十年前做跨領域整合還算新穎想法,肯去做就是優勢,現在變必然的趨勢,又是專業分工,又是專業分工再整合,這個時代的學習真是忙碌啊。

聊了老師的強項,大家的答案都不同,這樣的結果也滿合理的,不過大實驗室的共通點是老師社交要好 XD

提到證明NP時,bc說網路的領域還滿多的,似乎證明NP難題不是件新鮮事。

大頭已維持早睡早起很久了,但他覺得這沒助於自制力,我則是相信早睡早起加上規律的作息,和自制力是相輔相成的,大頭沒有定每天要幹嘛,和許多不定時間表的人一樣,認為突發事件太多,定時間表也沒用,我相信要早睡早起和時間表,只是我還做不到早睡早起 Orz

另外聊到寫Blog,寫筆記,記憶的特性,學習的規則,AI的演化,感受喜怒哀樂,人生觀,將來要做啥。似乎到了抉擇未來出路的時期,大家都認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最好,而不會強求要達到社會認定的最好生活。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數學高手特訓班:教學與思考

書藉基本資料: 數學高手特訓班 :從奧林匹亞競賽看資優生特質與數學之美

本書以訪談和觀察的方式分析資優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學問題,像我這種嚮往數學資優生,卻無緣和他們聊天的人,可以藉由此書一窺一二。我一直覺得以數學借鏡可以更明確地看出問題的本質,在數學的世界裡,雜訊最少,借用數學的觀點,可以看出原領域的問題,不止限於數理本身。

目前看到第二章前半,提到美國傳統數學教法就是上課、講解作業,基本上和台灣沒兩樣,但日本的做法卻和培訓競賽選手的方式差不多,出題目,讓學生自由思考、分組討論,再請他們上台報告,並從旁指正不足。

從小一路讀上來,除了考試準備方式不同外,各個時期的各個科目,上起課來還真是沒啥不同,由於知識累積太快,教材不斷濃縮,老師們急於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知道最多事,只是知道最多事,而不是讓學生思考更多一些。於是不管什麼科目,學生只會用既定規則解決已知題目,無法應用已知推演解出未知領域。

我滿幸運的,從小就跟不上老師教學步調,老師教太慢讓我發呆煩悶,教太快讓我來不及思考也記不下來,結果是乾脆自己讀自己的,去上課多半是營造逼自己讀書的環境。到我查覺時,我才明白這是很理想的學習方式,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也許仍是預習、專心上課、複習,只是我很少成功做到。

仔細想想大學的課,以我熟悉的Computer Science來說,都是滿滿的slide,老師上課講得再清楚,還是少了立即思考的收獲,沒有讓學生從根本思考。大學隨便一門課都是數十數百年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上慢慢想大概也想不出來,但我想先有嘗試思考,再公佈答案應該更有效,才能明白方法之間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不然全世界大家都從同一工廠產出,憑什麼自己較為突出?關鍵還是自己思考到什麼程度。

有些老師可能認為作slide只會降低學生寫筆記的習慣,但我反對課堂寫黑板抄筆記的作法,那只會讓學生專注於抄筆記而不是思考。會想的就是會想,用slide印出來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寫心得或在slide上作記號。

感慨的是,書中提到文化是經年累月發展和妥協的結果,牢不可破,我們可能有一個理由想改變它,卻仍有九十九個理由迫使我們放棄改變,教學也是文化的一環,難以改變。不知道後續有沒有更有希望的分析。

Can you read this?

實在太有趣了!

一開始不太習慣,還在想規則是什麼,看個兩行後,忽然seed在我心中綻開,在兩眼發光的狀況下,我毫無阻礙地讀完全文。

CAN You Read This? Very Interesting!!

fi yuo cna raed tihs,
yuo hvae a sgtrane mnid too!
_____
Cna yuo raed tihs?
Olny 55 plepoe can.
_____
i cdnuolt blveiee taht I cluod aulaclty uesdnatnrd waht I was rdanieg. The phaonmneal pweor of the hmuan mnid,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seno’t mtaetr in waht oerdr the lttere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oamtnt tihng is taht the frsi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hotuit a pboer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Azanmig huh? yaeh and I awlyas tghuhot slpeling was ipmorantt! if you can raed tihs forwrad it.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腦力發電

書藉基本資料:腦力發電 - 打開創意的開關

這本書在講如何有創意,但創意的根本規則就是打破規則,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於是作者只給了幾個簡單規則,用大量的例子,期望讀者能從例子裡領會。

創意的規則可能在很多地方都聽過,針對作者有明確下標題的幾項簡單說明:

  • 問問題:問對問題就會找對答案,問錯問題找不到答案,要懂得問問題,不要問只有一種回答的問題,不要只會回答標準答案。
  • 組合:平凡的珍珠加奶茶,結果是大賣的珍珠奶茶。
  • 轉換:趁著淘金熱去賣帳篷用的帆布,天氣太好沒生意改作牛仔褲。
  • 反向:研究活著返航的戰機,發現駕駛座和機尾都沒著彈記錄,這表示最該強化的機身在這兩處,因為被擊中的飛機就回不來了。
  • 聯想:從蝙蝠身上學到聲納,從響尾蛇身上學到熱感測(響尾蛇飛彈)。
  • 打破框框:沒說的不表示不能,跳脫「常識」。比方用一筆連續畫出四條直線通過3×3的九個點。不要成為經驗的奴隸。
  • 圖像思考:畫個圖組織一下會有新想法。
  • 借用:自己沒創意沒關係,要懂得欣賞好創意並把握機會實行。
  • 學習孩子的眼光:小孩的想法最能天馬行空。

文筆滿有趣的,都是短文,很適合偶而翻個幾篇。學術研究也有些創意規則,像是transformation,換個space看就有解;或是reduction,將問題轉為已知有解的問題。當然,如何做transformation和reduction就是技巧(創意)所在。

人生時時有機會,麻煩的事,無解的問題,換個角度又是一個契機,比方無解沒關係,可以用近似解。創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時時思考而成,我們習慣封閉思考,因循苟且,自然沒機會。就像全世界只有愛因斯坦一人在電車上看鐘樓時會想出相對論,許多創意的故事將焦點放在想出的時機和觸發的事物,而模糊了創意的根本-持續思考。

人生充滿變數,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的能力,不是剛好有這時機、剛好有這樣的人、剛好做出這樣的事,結果成功了;而是在這時機下,自己有沒有做出反應。作者以打球為譬喻,人生不是一場網球賽而已,網球賽輸了就沒了,但我們還可以打棒球,棒球輸了可以改打籃球,可以持續挑戰,關鍵就在積極與否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又笨又努力.能者多勞?

情境一:又笨又努力

A用小畫家辛苦畫好簡報圖表,B用Powerpoint花一些時間畫好,C用Visio輕鬆畫好。那麼,該讚揚A的辛勞還是C的智慧?A、B也許知道Visio,但他們不敢試,怕時間來不及。表面上C花最少時間完成工作,但C事前花了評估軟體、建置軟體、熟練軟體的時間。相同的事情每天都發生,為了要有人情味,我們看重投入的時間,卻不問方向是否正確。

情境二:努力沒意義?

C每天遊山玩水,考前一拼竟然和A每日苦讀成績一樣,於是大家為A打抱不平。就我來說,A的苦讀不見得不對,A有自己的收獲,只是在成績的評斷結果和C一樣,應該讚揚或學習C的考試方法(如果你對「考試」有微詞,換個能接受的事來看吧),也不該說A白費力氣。但若只是老師這麼說,A就這麼記,問A學到了什麼,A也說不出來,結果自然認為努力沒意義,這種學法本來就沒意義。但若A每看一段就思考一段,A花了C數倍的時間學習,A自然得到數倍於C的體悟,C只投入準備考試的時間,結果也只得到考試的成果。

情境三:能者多勞?

C用一小時就能完成簡報圖,於是C被分配新工作,畢竟A、B做太慢了,而且大家花差不多時間做事,比較「公平」。結果大家來比爛、來裝忙,這正是「公平」加時工作的病態成果。相關想法可以見《別給優秀人才過多的工作》

偷懶、思考、進步

有人可能會說思考很困難,做下去比較簡單。然而用進廢退,愈少思考,思考愈困難,只會陷入負循環的沉淪。

我堅信懶惰是人進步的原動力,前提是為了偷懶,我們付出思考的代價。當我聽到別人不花心思追求進步,看到別人「輕易」成果時卻斤斤計較時,總讓我搖頭嘆氣,遇到這種場合,也只能笑著說你也可以來試看看。這個社會擺明就是看成果,但為了有人情味些,有些人主張重視過程,這讓結果不順的人有機會聲張他們的不滿。只是過程所獲由自己決定,現實上別人還是只看結果。創立格林文化的郝廣才說他最怕又笨又勤快的人,說起來很傷人,可是這是事實。

如果我們看到又笨又努力的人,用不好的方法費力完成工作,應該要肯定他的行為,再讓他繼續笨下去嗎?如果他的努力會造成別人的困擾,該讓他繼續用同樣的方式努力嗎?但不給予肯定,好像沒人情味,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對我來說,若對方用好方法快速完成工作,我會更讚賞對方,學習對方的做法。

當我們費力撞壁後,負面的想法是幹嘛努力,努力不會有回報,這世界只看成果;正面想法是如何改進自己的做法,像我在做事的過程裡會不斷問人,參考別人的想法,沒人問時就自問方法是否恰當。一念只差,結果大不同。

常自問方法是否恰當的結果,是我很少硬幹但也很難專心衝一件事。所以,除了要偷懶想方法增進產能外,也要逼自己做更多事,才會效率好成果又深,而不是單單省時間打混。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少女之檻

少女之檻.其一

細雪零零落,
靜夜無聲息。
冷月伴少女,
舞劍身影淒。

少女之檻.其二

靜聽雪零落,
川息月色低。
澄光映少女,
舞劍身影淒。

說明

這兩首描寫同一景象,在夜深無人的學校裡,孤獨的少女持著劍佇立在窗邊,為了一個未曾實現的約定,等待著,戰鬥著。有一天,少年碰巧在深夜前往學校拿回遺忘的筆記本,在黑夜裡看見一人站在窗邊,忽然,冰冷的月光從雲後透出,在蒼藍的月光裡,映出的是少女美麗淒涼的身影。

我很喜歡Kanon的背景樂「少女之檻」,檻是牢籠的意思。川澄舞在冰冷的月色下現身時,「少女之檻」也跟著響起,每每令我感動不已。走在路上不小心哼出「少女之檻」時,就會想到川澄舞持劍的身影,每一夜每一夜孤零一人地,為的只是維護從來沒成形的約定,而我只能看著這份激起的感傷,任它淡去。

昨夜聽著Re-feel入睡時,聽到「少女之檻」又勾起心中淡淡的感傷,想來試作古詩。雖然七言古詩寫起來比較有氣勢,可以寫得比較豐富,可是五言古詩讀完的餘韻較長。第一首構思許久,昨晚完成後兩句,今早勉強補上前兩句。第二首則是以「川澄舞」三字為引,很快地完成二三四句,第一句稍微想了一下從第一首裡拆出來,作起來很順暢。終於能將這份感動化為文字,即使不夠深刻,至少能傳達出一部份感受。

額外說明

王維的《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

五言古詩裡,我最喜歡王維的作品,平淡的字句裡有著無限的餘韻令人玩味。這首《 過香積寺》最為人稱道的是「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一句,特別是「咽」、「冷」二字,又以「冷」字有詩眼之稱。可惜我無法把「冷」字用得這麼入神。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能力之外的能力

小時候我以為讀書的能力決定考試的成績,所以偶而粗心沒考好只是意外,不代表我實力不足。但這意外老是發生後,我才發現細心也是能力的一種,不是記憶好、數理推衍好就代表實力好。

高中培養出自信後,大學時我認為只要我能專心,什麼事都做得到,或著,只是看我有沒有很強的動力做而已。大學快畢業時我按碼錶統計了幾個月,做什麼事都先按碼錶,分心時再按一下看時間,結果發現我根本不能專心,我的集中力最多維持半小時,真是少得可憐。還有,那時也發現低動力這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我並不是一直只表現出60%的能力,而是我只有自己理想中60%的能力。

以前專心玩技術時,我覺得實力決定一切,靠人際關係往上爬是旁門左道,只是現實如此,我也認了,但我只想依自己的專業能力往上爬。大概是這半年來接觸太多雜事雜書,忽然覺得人際關係也是一種能力。我對不帶一絲貶低念頭的自己感到驚訝,沒想到注意到時,我己跨出技術狂的世界,能在兩種圈子裡走動。

不過觀念理解是一回事,實際上還有個性這回事,我不會排斥運用人際關係,但也不會積極去試吧。總結來說,細心、專心、人際關係都是我忽視的能力,有時候視野太窄,以為自己認定的就是世界,就是唯一標準,當屢試不順時,或許得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不足。

ps

這篇是看到《コードギアス 反逆のルルーシュ 》裡,扇被認命為副首領的聯想心得。當時我直覺地想:”沒錯,雖然扇的能力沒強到可以當副首領,但不用扇當副首領,舊的組織成員不會滿意,現實上得考慮人際層面。”,接著對自己這麼理所當然的想法感到吃驚:”我什麼時候這麼豁達地看待人脈了”。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用進廢退

相較於「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更喜歡說「用進廢退」,它更精簡,效果更震撼。我小時候自豪的記憶力,就是這麼給我廢了。 Orz

但要能持續使用,除了環境所逼,個人興趣仍是主因。所以還是能結合一切的生活方式最好,以興趣為生,自然能達到正向循環,興趣維持使用,使用精進能力,能力維持生活。

學習的方法.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有些實戰派的朋友,強調「做中學,學中做」,我老覺得那裡不太對勁,假設要經驗過才能體會,那年輕人只能靠機運出頭天,光靠時數是拼不贏前輩。

孔子曾這麼說: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這解開我心裡的疑惑,就像活動身體一樣,有些事是生來就懂,或說是天生對某些領域領悟力高,自然學得快,「做中學,學中做」強調的是經驗,再進一步是說明經驗和學習互補的重要性,若因此認為什麼都要撞一次才會懂,所獲自然降低。

Blake曾寫過一些相關文章:

用程度來解釋生知、學知、困知是程度的差異更為通融,也就是聞一知五、聞一知二、聞十知五的差異。也提到抄錄,寫筆記的重要性,我也喜歡寫心得,或摘錄部份文字,這不只是讀書方法,亦可以應用到任何事,在整理的過程裡,才會思考的更深入,而不是對特定名詞做個索引而已。用進廢退,愈少進行整理和思考,歸納和演譯的能力愈弱。寫筆記時自然會組織,進行歸納;將想法組織起來後,會將類似經驗對比、統合,再藉整理而得的核心概念演譯出新的觀點,於是可以聞一知二、聞一知十。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學園烏托邦 學美向前衝!

日本官網

目前撥到第8集,我看到第4集 看起來像小學生,但設定上是高中生 Orz。剛開始覺得女高中生用可愛造型有點可惜,看習慣後覺得這樣也不錯。

為了避免大家先入為主以為這只是賣萌的作品,得拿《瓶詰妖精》和《草莓綿花糖》做個對照,如果說《瓶詰妖精》是純賣萌,劇情0分的作品;打著「可愛就是正義」的《草莓綿花糖》,劇情大概是30分;那麼,《學美向前衝》的劇情至少有60分。

女主角是一路衝衝衝的過動兒,劇情走向是溫馨搞笑,五個角色各有特色,不同耍呆的特點配上適時的吐糟,用來舒解用腦的疲憊最好不過。由於故事設定在未來,常出現可愛風格的科技感,滿有意思的。

特別的是OP,ED由林原惠歌唱,林原惠沒配新作品真是可惜,我很喜歡她特別的聲音,5位主角裡有堀江由衣(Kanon的Ayu)和平野綾(涼宮春日),也是一個賣點。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和Scott聊Python和Ruby

這篇只是日記,技術議題等我消化完再寫。

過年在家讀了一週《Programming Ruby》後,相當high,馬上寄信和Scott約碰面聊Python和Ruby的事,Scott是高中帶我入門資工的學長,在他扭曲的教學下,原本想學重灌Windows的我,意外的用K&R的「C程式語言」當入門書學C,在Red Hat 6.x上摸熟command line,養成用VIM的習慣。

Scott很熟Python,對Programming Language很有興趣。就這樣兩人在電腦前一邊談,一邊用網路搜證輔助,或實際寫code比對,一下就聊了七小時,平了我個人最高聊天記錄。可惜我經驗不足,不然可以聊得更深入些,而且聊到後頭,我已不太能集中精神思考,效果打折。

中途聊到就業的事,Scott說業界不如我想的,別再躲避不想學的東西吧(例如C++),忘了上回那個學長也這麼說,不過我還是選擇繼續天真下去,真的遇到時再說吧。另外有看Scott之前去北非某遺跡的照片,有一張是沙漠中的神殿廢墟,在廢墟後方映出四射的天光,背景美得超像合成照的。

從高中想追過學長的心,到摸索自己的定位卻又不捨過去追求的能力,以及現在找出自己的定位並不會迷失自我,不同時期和Scott聊天有不同感受,那是五味雜陳的。或是從不同角度來看,對照交大學生的能力和Scott的能力,想到社會上看待實力和文憑的心態和無奈的體制,和Scott聊天會讓我想到許多技術之外的事。學長漸漸在變,愈來愈溫和;我也在變,愈來愈圓潤,我們也失去高中時一部份狂妄的心。

舉個例子來說,曾經,我不斷地問Perl和Python有什麼差,到後來只摸索一點點的Perl就停止,繼而不在意兩者能力的差異,而得出族群愛好和語言出生時機這種與技術無關的結論。我對技術的執著降低,對學熟語言的執著降低,轉變為追求更全面、更不同的能力。

或是重頭翻大學四年寫著對工程師的看法,我想,我很早就明白自己不想走這條路,這只是我沒事做的退路。昨天聽到Scott說我的確不適合走業界,走學界不壞,我忽然豁然開朗起來,有時候我就是需要一些指標性的人物,刻出他們的定位,讓我明白我該站那。

結束談話後,Scott興起說來挑場Wii吧。藉由上回的經驗,這次比較快上手,打網球能發出快速球,偶而有Ace球出現,玩Wii還是寧可動作大點、技術遜點,比較有意思。途中我問Scott關於「男人的浪漫--七龍珠」玩起來感覺如何?Scott說龜派氣功發起來很爽,但有點不好意思。認識Scott的工研人們,各位可以自行想像那個景象 XD

tcsh/bash在command line下用VI編輯

昨天去找Scott(俗稱老光頭)聊Python和Ruby的比較,昨天的談話引起我學Python的興致,等再學一陣子Ruby和Python後再來po心得。

Scott習慣在bash、ipython下都用VI編輯,跟著試用一下,好像也有好處,最近把工作環境也改過來,用一陣子看看會不會較方便。

bash下要設~/.inputrc:

set editing-mode vi # Select vi bindings
set editing-mode emacs # Select emacs bindings (default)

tcsh下直接設~/.tcshrc:

bindkey -v # Select vi bindings
bindkey -e # Select emacs bindings (default)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夜之蜘蛛猴

書籍基本資料:夜之蜘蛛猴

推一本村上春樹的小說吧,我這麼問。
於是cs大神推薦了這本。

剛看有種受騙感,這...這是什麼啊,差點把剛借到的書立即拿回去還。
看習慣後又覺得還不錯,果然是cs大神推薦的書。

全書都是四頁左右的極短篇,如果說作者寫書是為了和讀者對話,那《夜之蜘蛛猴》完全是拒絕對話的自high。小說家的工作本來就是在鬼扯,但鬼扯也有鬼扯的道義,有鬼扯的目的,然而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完全是無目的性的書寫,他在後記說寫得很快樂:

而且坦白說,我最喜歡寫這種不能說是很有用處的--而且往往幾乎沒有意義的--短文。不過雖然這麼說,我確實也絞盡了自己各種前所未有的腦汁。並不是只躺在朵樹下等待果實自己從樹上掉下來。嗯,大概不是。

我可以體會這種無目的性的發揮有多痛快,更何況是在壓抑自我專注其它事時,還有接收和釋放壓力的對象都是文字,這就像paper讀多了想隨便找人亂說垃圾話,或是coding累了亂寫小script幹壞事。不過作家對文字的掌握度高,垃圾話的趣味更特殊。記錄一下我較感興趣的幾篇:《甜甜圈化》、《諺語》、《電話錄音》、《能率高的竹馬》、《半夜的汽笛,或故事的效用》,還有《後記》。雖然可以從中說出觸發的想法,但我想讀這本小說最恰當的方式還是什麼都不想,直直讀過去吧。摘錄部份句子也不恰當,村上春樹的文字還是一大片唰地映入眼裡才有那個味道。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知易行難,知難行易

如同看病得依病情嚴重程度決定藥方,同種類病的治法不止一種,格言也得對症下藥,講白點就是得看時機用。

上回提到「知行合一」,那是對我這種自以為懂很多道理的人用的猛藥,若因此覺得沒執行就沒用,而放棄「知」的舉動,就有些超過了。好比國父當年提出「知難行易」,是針對當時普遍的「知易行難」想法。「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知行合一」得視情況使用,不可過度解讀。

來看看東西都有的歷史明句:

沉默是金。
Silence is golden.

這句話不見得對,也不見得錯,得視情況使用,先看看它可能的背景:

挖到金礦而一夕成為土財主的王大明,有個嘴巴合不上的紈袴兒子名為王小明。有天小明實在太吵了,媽媽只好對他說:「如果你能閉上嘴巴一分鐘,我就把你爸後山的金礦拿一份做為你今天的零用錢。」於是小明的嘴巴閉上了,於是隔壁偷聽到的張大嬸,就這麼把這經典事蹟傳出去,形成今日的「沉默是金」。

最近太少嘴炮,忍不住發作,讀到這裡的人,不好意思浪費您的時間,還請見諒。

天冷的好處

可以用手冰敷被蚊蟲咬傷處,唾手可得,立即止養。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知行合一

東西方都有強調行動重要性的俗諺: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這不表示思考不重要,而是我們習於思考而懶於行動,電腦科學界有俗一點的格言指出思考的重要性:三十隻猴子亂敲鍵盤也寫不出好程式。或是猴子亂敲鍵盤寫不出莎士比亞的作品。

然而王陽明先生如是說:

愛曰:「如今人儘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點出沒有「明白道理卻不做」這回事,沒有力行的道理,表示仍不明白道理。

我向來以了解很多道理,看通許多做事方法而自豪,王陽明先生這席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為什麼要先學C和個體經濟學

這篇是以《給資訊科系學生的建議》為主幹,讀過幾篇Joel文章後的心得,我沒學過個體經濟學,之後找時間來看看。文內都是中譯版的link。

給資訊科系學生的建議

詳見《給資訊科系學生的建議》,快速看看就好,廢話太多。

在畢業前學會寫作

這因人而異吧,不見得要做,我則是挺喜歡的。引用文內的正反例證:

重點是能夠和他人溝通自己的想法。偉大的程式師藉由說服他人而得到影響力。他們撰寫清楚明白的意見和技術規格,讓其他程式師瞭解他們的程式,因此別人可以運用這些程式而不是重寫。如果少了這一點,他們的程式碼就毫無價值可言。他們為使用者撰寫清楚易懂的技術文件,讓大家能瞭解他們程式的作用,這是唯一能讓使用者理解其程式價值的方法。SourceForge (http://sourceforge.net) 裡埋藏了很多神奇有用卻沒有人用的程式。只因為程式的作者寫不出好文章

在畢業前學會C

詳見《回歸原點》,仔得細讀的好文,說明要有底層的概念和分析能力,才能寫出好軟體,而不是用巨型工具寫出一堆搖搖欲墮的高樓。

先學Java這類高階語言,只會嘗太多甜頭而無法往下鑽,由奢入檢難啊!

在畢業前學會個體經濟學

懂商業基礎的程式師會是個更有價值的程式師。事情就是這樣。有些程式師的點子從程式的立場來看有道理,但由資本主義來看完全不通。

可以參閱《策略書之五》直接了解作者想說明的觀念。像是替代物品和互補物品為何,它們的商業運作模式,《策略書之五》後面的例子有點牽強,看完前半概念和一些例子就夠了。

《策略書之五》摘要:

  • 替代物品是首選商品太貴時會改買的另一種東西。雞肉就是牛肉的代替物品。
  • 互補物品是通常會和其他產品一起購買的產品。車和汽油是互補物品。
  • 當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互補物品的需求就會增加。
  • 即使沒有實際付錢,還是有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

XBox和遊戲片是不錯的例子,即使MS賣一台賠一台,仍可藉搶下遊戲市場後,對遊戲公司的抽成費大撈一筆。藉此思考顧問公司、軟體、硬體之間的關係。

總結

Joel的文章滿值得看的,文筆幽默又擅舉例,但很花時間,英文版更花時間。另外如他自己講的,有時不要太相信他說的,總會有錯,但我想這是讀者沒善盡思考的問題。

推薦ihower的書評

http://ihower.idv.tw/blog

在ihower的Blog和Wiki上,有不少書單,範圍廣泛,Blog上的書評更是字字精確,如同ihower在”他們說-有關書與人生的一些訪談”一篇引用南方朔先生的話:

對語言保持敏感,有助於思想的澄清。

稍微涉獵一段時間後,其實我們都知道很多事,然而時間有限,我們無法憑斷那件事最重要最該先做,由此觀之,描述事情的重要性變成關鍵。藉別人的精確的心得,快速掌握書籍重點,而決定是否要深入閱讀,變成我看書的模式,反而很少自己主動找書,挺多主動問別人最近在讀什麼吧。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殺手

書藉基本資料:

我是看網路版的,上面書名之後標記的名字,是從書藉介紹所推測出的單元。

寫小說心得比講道理、講技術的書難多了,講道理、講技術的書重點在說明想法,Why、How很明確,讀者不在意先知道內容為何,反而想先知道這本書說明的道理值不值得看,有時連內容都不用看,直接看別人的心得即可。但小說不是,寫小說心得是抒發情感,要描寫得不著邊際又引人入勝。難怪我沒有一次把小說心得寫好,這次繼續天馬行空的扯稍微相干的事吧。

這三本書名裡我最喜歡”風華絕代的正義”一詞,好個”風華絕代”。幾位殺手裡,我最愛歐陽盆栽的故事,其次是G、月,再來是九十九,我還是比較喜歡看一般向、近乎無敵的故事。歐陽盆栽的故事令人熱血澎湃,想到九把刀能寫出這樣的作品,能這樣努力地活著,也興起奮力一摶的心。活著,就是要實踐夢想,為自己的目標而工作,看著九把刀的作品,感受到鍵盤背後的熱情,一再地喚起不甘平淡的自己。

各篇有各篇的味道,九把刀讓各個角色若隱若無地在不同故事裡出場,更提升看完全部故事後的爽度,九十九一篇裡提到歐陽盆栽名言很讚:

  「對啊,每件事都有他的代價。」
  「這樣講就對啦!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

真是低俗極點的大道理!

作家真是奇特的職業,腦海裡要活著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性極致地思考,卻又不能讓想法失控。像我來說,不論打電動或其它娛樂,都是以旁觀者的角度欣賞劇情,有些事是連想都不能想的,害怕過度同化而情緒失控,致力保持想法的清明。所以躲在理性之殼內部的我,總是沒勇氣多踏一步,失去很多機會。沒辦法,沒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藥。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資訊分享.無可取代的能力? (2)

解決問題最難的是第一步,要先猜測問題有沒有解,才方便著手,好比判斷質數是否有無窮多個時,得先猜有,還是沒有,才能順此前提尋找證據。簡單的二選一,選錯方向就像踏入無底洞一般,得不斷地自問”是我不夠努力,還是方向錯了?”。我常幹這種事,尋找無可取代的能力,尋找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更慘的是,很多情況不只是二選一,又或著是連續性問題,”我要為興趣而活嗎?如果是,我的興趣為何?”,構成更多層面的複雜問題。

然而,以前我搞錯一件事,答案會隨時間和對象而改變,或許只有答案會變本身才是不變的,拘泥於最終的最佳解是無意義的,就算發現它的存在,自己仍配不上它。比方什麼是無可取代的能力?以自身經驗來看,我會說「自省」,唯有自省,才有不斷改進的可能性。當自省成為自然習慣後,我會說無可取代的能力是「詢問別人建言,思考後樂於接納」,擴大自省的能力,擴大改進的可能性。之後需要的是「執行」,明白自己成千上萬的缺失,卻改不了的話,還比不上有確實更改一個缺失的人。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在不同時間點,依自身情況而追求不同層面。

換個詞來看,就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能力,再好的能力只要屬性不合,硬要獲得只會事倍功半。所以現在我追求對自己最重要的能力,而不是無可取代的能力,兩者意思略有不同,前者以己身出發,後者以全人類出發;前者確實,後者可能無解。

對己經明白的人來說是廢話吧,我喜歡費些工夫說明為什麼它這麼重要,大道理俯拾即是,深入理解的又有幾個?就像人人明白早睡早起,卻沒幾人做到。可能是看了醫學書藉後,可能是生重病後,才會確實執行早睡早起,對沒做到的人來說,就表示還沒體悟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或著說,在這個當下,早睡早起還沒這麼重要。

相關文章